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品时政 >> 浏览文章
通胀并非猪肉惹的祸 CPI飙升输入性因素是主因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1年07月20日    关注度:     【字体: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4%,创下2008年7月份以来整整三年的新高。

  6月份CPI会“破六”,似乎早就成为市场共识,但6月份会不会成为CPI的拐点尚存争议。而治理该轮通胀,是否继续采用总量控制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通胀,更关乎中国经济的良性增长。

  通胀并非猪肉惹的祸

  6月CPI同比上升6.4%,其中猪肉上涨57.1%,为CPI涨幅的贡献超两成,被舆论称为“疯狂猪”。

  在CPI指数中,食品类约占三分之一的权重,而猪肉在食品中权重很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猪肉价格每上涨20%,将会影响CPI约0.6个百分点。不少学者认为猪肉价格疯狂上涨是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一时间,“疯狂的猪”成为众矢之的。

  猪肉价格是“拱高”CPI的罪魁祸首吗?

  国家发改委外经所研究员张燕生认为,CPI上涨并非猪肉价格惹的祸。6月份CPI飙升,很大程度是由国际输入性通胀导致成本上升所致。

  今年上半年,我国铁矿砂进口均价160.9美元一吨,原油进口均价753.8美元一吨,分别上涨了42.5%和33.5%,达到或接近2007年泡沫经济的最高点。输入型成本驱动加剧了中国成本上升的态势。今年上半年,我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7.1%,高于CPI的6.4%。虽然7月份,美国带头投放原油储备以平抑全球油价,但这只会影响下半年的油价,而不会缓解上半年输入型成本上升对我国通胀形势的影响。

  通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受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张燕生看来,在金融全球化环境中,国际影响有时更大。如今年一季度,我国有贸易逆差10.3亿美元,而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仍增加了1400亿美元。外汇占款增加的经济中的流动性,成为货币扩张的重要来源。在全球化背景下,美日欧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的做法基本失灵,同样,中国用传统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也基本失灵,因为两边面对的都是开放的系统性结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国的总量失衡问题。

  今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年,一些地方为了业绩而继续推进高指标的招商引资,追求投资项目的大干快上,这也助推了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而国内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过程中,工资和要素成本上升过快,也助长了上半年国内价格上升的势头。

  除了上述因素,我国商品进口价格总体上涨也是促使国内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另一诱因。

  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在盘点“中国经济半年报”时报道,海关统计,今年1-6月份,我国煤炭、大豆、塑料、钢材、铜、铝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惠及民生的商品进口大幅增长,红酒、机械手表、服装的进口都增长了70%以上;医药品、化妆品、汽车的进口也都增长了30%以上。

  在大宗商品进口量减少的同时,大豆、钢材、铜等商品进口价格却大幅攀升。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铁矿砂进口均价为每吨160.9美元,上涨42.5%;原油进口均价为每吨753.8美元,上涨33.5%。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处处长黄国华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商品进口价格总体上涨了14.7%,一方面使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

  综合上述原因,导致我国通胀的重要因素并非是猪,让猪背负骂名有点冤。

  其实,猪肉价格猛涨在两年前曾经上演过。2009年8月,全国猪肉平均价格17.79元/公斤,今年6月,34个大中城市生猪平均出场价格达到每公斤17.62元。两相比较,价格不差上下。

  到底是什么让猪肉疯狂了呢?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向记者分析,去年猪肉价格很低,影响了养猪积极性,年初还有猪的疫情,这些从供给的角度都会带来猪价的上涨。其次是受一系列成本影响,比如饲料成本,特别是玉米价格涨得比较厉害,还有人工成本,比如养猪人员的工资及与此有关的成本的上涨。

  近年来,猪肉价格就像波浪一样翻滚,几乎每两年就要经历一个涨跌周期,再加上猪肉是我国肉类食品中最重要的肉种,因此,在物价的大起大落中,猪价表现得也最为抢眼。在很多人看来,控制住猪肉价格上涨,就是卡住了通货膨胀的脖子。

  张燕生对此却不认同,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短期的因素。再过上几个月,猪肉肯定又是大丰收,供给大量增加,猪肉价格又会下去。猪肉价格便宜以后,上面讲的三个因素仍然还会引致其他商品的轮番上涨。”

  要对通胀保持一定的宽容度

  其实,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

  进入7月,加息也如学者所言如期而至。7月6日,央行宣布启动年内第三次加息,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虽然舆论一致以紧缩来形容当前的货币政策,但是较之CPI不断触及顶峰,一年期3.5%的基准利率则显然还是偏低。

  今年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加息,稳定物价的努力不能说不严厉,幅度和力度不能说不大,但是给人的感觉似乎紧缩性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遏制作用并不明显,相反地,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却越来越恶化。

  一些经济迹象表明,在全球,美、日、欧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在放肆地发钱,这些资金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注入中国。

  一边在不断注入,一边却在不断紧缩,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通胀压下去了,小企业也大量倒闭了。其紧缩的宏观代价和长期代价实在太大。据此,张燕生坚持认为,“输入性因素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我们目前的认识和预期。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单方面去跟全球的大势去博弈。”

  对政府而言,控通胀显然不能掉以轻心,依然要继续。但是,在控通胀的同时,还要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问题。毕竟中小企业占据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如果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我国经济就会出现下滑,就业的隐忧也会随之出现。

  据悉,目前,南方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因资金紧缩几乎面临倒闭,“还是要对通胀保持一定的宽容度,不要在总量上紧得太厉害了,应在总量、结构和微观机制上多管齐下。”

  张燕生所讲的“宽容度”,就是要把稳定物价的目标放到较长的时间来一步步实现,“不要太严厉,这样才能实现软着陆”。

  针对目前存在的很多结构性问题,张燕生建议要多管齐下来解决。

  首先,稳定物价要从改革入手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无论民生还是就业,都离不开小企业的发展,而宏观调控也好,物价稳定也好,最紧的都是小企业。要解决谁为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问题,用改革精神解决好小企业的征信问题、融资产品问题和专业贷款服务机构等问题。”

  其次,要稳定物价,就要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补偿问题。“所有的措施都应该服务这个大局,现在涨工资涨得很厉害,包括军队的工资、公务员的工资、国有经济部门的工资等。要避免工资与物价螺旋性上涨的可能性,在通胀率较高的情况下,军队和公务人员的工资都是要暂时冻结的;要先解决穷人,也就是中低收入人群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生活补偿问题,使他们避免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生活困难。”

  下半年CPI将回落至5%左右

  国家统计局表示,上半年CPI增长5.4%。5.4%这一数据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但是由于6月CPI 6.4%这一数据超出市场此前预期,加上PPI同比增速有所反弹,对于6.4%是否为年内高点,以及此轮通胀是否已见顶,依然存在着不同看法。

  当前,对于CPI未来走势,市场存在两种不同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年内通胀高点已至,下半年物价涨幅将逐步回落。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6月份CPI同比涨幅基本已达年内高点,预计下半年将逐步回落,但总体而言通胀压力仍将处于较高位置。

  对此,张燕生也较为认同,“6月份CPI基本上是一个高点,6.4%远远超过了绝大部分人预期。第四季度有可能会回落。全年肯定会突破年初定的4%的目标,应该在5%左右。如果物价稳定目标稳定在5%以下,接近于4%,就要付出稳定物价的宏观代价和结构代价,尤其是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恶化所付出的代价。”

  庄健向记者预言,估计在10月份之前,CPI都将保持在6%左右的高位运行, 11月之后可能会回落。“整体下半年CPI会逐步回落,因为到四季度,该起作用的很多因素肯定已经起作用了,再加上基数,应该说能降到全年4%~5%的低位。”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商务部等16家单位将联合开展2011年“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下一篇文章:农业部:全国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过九成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