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南海神庙举行了黄埔区第四届乞巧工艺文化节开幕式。看纸皮、谷粒制作的供香烛,彩纸珠片拼成的九层梅花塔,品马蹄糕、萝卜糕等七夕美食,竞拍圣果菠萝蜜,听专家讲述乞巧工艺的起源与发展……今年黄埔区的乞巧文化节特别丰富和精彩。据了解,此次乞巧文化节将持续至16日(农历七月初七),会展出乞巧工艺作品1000多件,还将组织青年“相亲会”。
农耕生活成创作元素
开幕式上,小朋友身着黄色小短裙、头戴鸡冠帽表演的“怡然自得乐垂髫”,展示了少儿波罗鸡工艺人制作波罗鸡的过程,演员们穿着独具岭南特色的旗袍水袖在音乐伴奏中展现了此次展出的乞巧工艺作品。在殿堂内,记者看到摆放的各类乞巧工艺作品,吸引市民和与会嘉宾驻足欣赏。在横沙朱氏展台前,以“酒是故乡醇”主题展示的乞巧工艺,将酒肆、酿酒工艺通过泥塑、模型等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横沙黎氏展台则展出了富有岭南特色的相亲场景;在农耕二十四节气的作品中,乞巧的泥塑工艺更是将岭南农村的二十四节气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据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黄应丰介绍,黄埔区的乞巧工艺以展现农耕民俗文化为主,包括农民务农、二十四节气等与岭南农村风俗、农村生活较为吻合的题材,反映岭南农民的生活风貌。此外,在黄埔区的乞巧工艺中,还将波罗鸡、波罗棕、南海神庙、五子朝皇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内容融入到工艺作品中。“与广州市其他地区的乞巧工艺不同的就是黄埔的乞巧具有地方特色,同时贴近生活,让人们一看就知道一些工艺品是出自黄埔巧女之手。”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此次乞巧文化节中展出的优秀作品,还将于8月15日至17日代表黄埔乞巧工艺到东莞望牛墩参加中国首届七夕风情文化节活动。
七夕美食供市民品尝
记者在文化节现场看到,马蹄糕、萝卜糕、七姐粉这些在乞巧节上常吃的美食被工作人员搬上了餐桌,供市民品尝。前来品尝的市民络绎不绝,并对乞巧美食称赞不绝。
记者了解到,七夕节的食俗源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流行吃汤饼,唐朝时流行吃斫饼,宋朝时则出现了巧果面点。传统面点流传至今,成了桌上摆放的最为诱人的粉果。这些皮薄馅靓的粉果要用萝卜、马蹄、沙葛或芥兰头,配以腊肉、虾米、冬菇、花生等原料爆炒成馅料,以椿米粉做皮。这些茶点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用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茶点,与一般茶楼售卖的相比,口感更香。
“巧姐”暑假教授乞巧工艺
昨日,除了精彩纷呈的各项民俗活动外,黄埔区还邀请了省市有关民俗专家在南海神庙举办乞巧民俗文化研讨会。他们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乞巧文化踊跃发言。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提出,在中小学的课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有关乞巧的课程培训,让孩子从小就形成学习乞巧工艺的意识。黄埔区副区长李黎提到,该区在横沙书香街的罗氏祠堂内,会让“巧姐”们利用暑假时间向孩子教授乞巧工艺。此外,该区还计划在青少年宫、幼儿园开展有关乞巧工艺的有关培训,并积极与各学校展开合作,尝试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者从此次乞巧工艺文化节主办方获悉,8月14日上午,主办单位以传统“七夕相会”为背景,联合婚姻介绍所等共同举办“相会波罗庙,牵手七夕情———青年主题联谊活动”,预计活动将吸引约200名青年男女参加。
两岸学者热议乞巧文化
广州乞巧文化节将于明天在“中国乞巧第一村”珠村正式拉开帷幕。昨天上午,数十位传统民俗文化专家学者与省市相关单位领导、热心群众在广东省博物馆就“乞巧文化如何传承”、“岭南传统民俗文化如何在现代都市文化中切入、激活、结合”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台湾民俗专家、台南市“做16岁”交流促进会理事长毕黎丽女士向大家介绍了台湾和日本的乞巧文化习俗。毕黎丽说,日本的乞巧文化是1000年前从中国引进的,既然他们能把乞巧节做成日本文化,这种本属于我们的精华,我们就更有理由把它做成东亚文化;既然日本能把乞巧节做成上百万人观光旅游的项目,为日本的经济创造近亿元的收入,我们又有什么道理做不到呢?她还希望大陆能以珠村为起点,在全国各城市推广恢复与继承乞巧节的传统文化。
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从外来文化、新媒体时代新的传播技术和文化战略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三方面对传统文化保护作了指导。另外,范以锦以圣诞节为例指出,当前,如果没有商业化的影响,很难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促使其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像做圣诞一样做乞巧;不要因为有商家企业的参与就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走样了,只要能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且手段恰当合法,社会各界都应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