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品科技 >> 浏览文章
食物的健康真相——新解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来源:华奥星空    更新时间:2010年10月02日    关注度:     【字体:
  我们生活在一个矛盾的时代,房价飞涨与无房不宁,考公务员热与读书无用论,油钱、泊车费井喷与北京单周机动车上牌量突破1.4万量,仇富与拜金……就连盘中吃食也一样拧巴,垃圾食品的危害小儿能详与永远门庭若市的麦当劳,全民能量摄入不足与肥胖人口超过一成,三聚氰胺与食品安全法,深加工食品与地沟油……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理智地分清这些熟悉的食材或是饮食结构,究竟哪些是阳春白雪,哪些更巫毒。

  只有摆事实讲道理,针砭利弊、辩证权衡,才好明智地选择入口食物,毕竟就像那句广告语一样,你也要“吃”大半个世纪啊!

   新解碳水化合物

  亚洲人比欧美人在每餐中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这只是以前,最近的统计结果是,美国人全天平均摄入500~700克复合碳水化合物,而韩国和日本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吃下300克。另一方面,北美地区新增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已经连续3年被控制在10%以内,而我国这一数据每年都超过30%。能量物质的低量摄入,这种看似更加符合流行健康生活定义的行为,也许正是冲击我们糖代谢系统的最大隐忧。

  糖类物质是为人体提供热能的三种主要营养素中最廉价的一种。由于其分子式中总能找到碳氢氧,而被称作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供能效率最高、输出功率最大的能源物质。其中,单糖、双糖、多糖都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无效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则被发现有保持肠道健康并辅助降低血糖的功能。糖类化合物不仅是营养物质,有的还具备生理活性,比如,肝脏中的肝素糖就有抗凝血作用,核糖则是遗传物质的重要组成。

  按照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建议,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不低于身体日能量总需求的60%~65%。而在食品种类大爆炸和错误减肥理论的谬传下,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中,已有超过三成人口常年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他们中的一些人坚信,减少高能食品的摄入能够短时间内有效减轻体重。然而根据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长达27年、样本数量超过4000人的跟踪实验表明,降低能量摄入和减少脂肪之间,没有任何线性关系。相反,如果长期保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将出现能量贮备不足。这对于有健身习惯的人来说影响更大,因为膳食中的复合碳水化合物被人体吸收后主要以糖原形式储存在体内,是增肌和减脂的关键因素。

  在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危害中,健身效率不足和营养不良,这两样还算小儿科。更严重的是,如果不能保证身体功能需求,将造成糖代谢紊乱,甚至最终发展为糖尿病。众所周知,人体内起到降血糖作用的物质是胰岛素。在人类早期茹毛饮血的历史中,我们并不怎么用得上它(食肉以及食品短缺很难让血糖大幅升高)。冰河时代后期,人类突然掌握了初级的农耕技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比例升高,血糖也就开始有所波动。这让胰岛素来不及进化成为一种稳定的成分就参与到控制血糖的机制中来,使得它过于脆弱、过于敏感。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能量摄入不足,将使体内另一种控制血糖的主将——胰升血糖素大量分泌,把肌肉和脂肪转化成能量供人体使用。长期如此,胰岛素的降糖功能将会逐渐弱化,一旦饥饿难耐、暴饮暴食,将会影响它向下稳定血糖的功能,无法压住井喷的血糖。同时,有人为了抵御饥饿,还会选择少量高脂食物提供饱腹感,这也会增加胰岛素的抵抗性。美国卫生部曾经估算,如果人经常处在饥饿状态下,将使患上糖尿病的几率提高3倍。这对于只有胖子才得糖尿病的传统认知来说,算得上是个大矛盾。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无糖胜有糖?基因食品转还是不转
下一篇文章:日本千叶梨进军中国 瞄准富裕阶层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