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种培育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乡镇和区域性农机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前瞻部署生物、纳米、量子调控、信息网络、气候变化、空天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农业稳,天下安。”这是我们经常在文件上能看到的重要词语,也是很多农业领域的学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去年,国家明确把生物育种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这对许多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育种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来说又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更加突显了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地位。
“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依靠生物育种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继续在提高单产上下工夫。”
“把生物育种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来,是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专职技术责任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所长万建民告诉记者。
提起育种,万建民首先想到的就是粮食安全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人口在不断增加,耕地又在不断减少,从2003年到现在,我们每年生产的粮食都保持在5亿吨左右。但是这已经是一个极限,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我们要想达到每年生产6亿吨粮食的目标,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根本无法实现。”
对此,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田冰川表示认同。他说,为了保障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一直把“粮食为纲”作为国家战略,从2004年以来的7个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很好的体现。
田冰川表示,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粮食安全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变化的影响,我国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使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面对日益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减少的土地,我们的吃饭问题如何才能保证?万建民给出了答案。“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依靠生物育种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继续在提高单产上下工夫。”
“以往,我们在提高单产上有两种办法,一个是喷洒农药,一个是使用化肥。可以说,这两种办法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这样的办法已经不能再走下去了,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对资源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甚至对人的健康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万建民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我们就必须依靠以分子标记育种和转基因育种为主的农业生物技术的力量,定点定向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这是我们必须的选择,也是战略性的选择。”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