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旧虾池,其从业者目前大多采用粗养方式,不投饵和施药,亩效益仅为百元左右。如果对虾中途发病,秋季仅能收获些海鲶鱼类的低值产品,多为微利或赔本。利用鸡粪在同一池塘、不同时间,两个养殖种类恰到好处地接续养殖,可给因虾病困扰多年的大型粗养低产虾塘带来了活力,使养殖从业者看到了品种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此养殖模式亩利税约达800元,是原中国对虾粗养模式的5倍以上。“利用鸡粪培育轮虫接续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模式,既是品种结构的调整,又是养殖模式上的创新;它降低了生产物流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
1、养殖种类与时间
养殖种类为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和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白对虾)。轮虫主要在春季,为海水苗种场繁育的苗种提供鲜活饵料,培育时间4月中旬~6月上旬。培育轮虫后闲置的池塘正好接续养殖生长速度快、周期短的白对虾,时间在6月下旬~9月上旬。
2、主要技术要点
2.1轮虫养殖
(1)养殖轮虫需求与市场需求同步 培育轮虫之前需作市场需求调查:一是轮虫需求量;二是需求时间,再决定清塘消毒、提水、引种等措施的具体实施时间。营口地区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清塘消毒和提水。4月中下旬开始引种(根据塘内冬卵等情况也可不引种)。
(2)先施化肥后施鸡粪 引种后先施尿素培育轮虫的适口饵料,水色一般为黄绿、黄褐、褐色等,透明度为30~40cm,随后再以约15000~22500kg/平方公顷的发酵鸡粪沿池边坡,以堆放的形式施入池内。
(3)调节藻类与轮虫之间的动态平衡 藻类是轮虫赖以生长繁殖的主要饵料。生产中,利用透明度来判断藻类的数量,利用水色判断藻类质量(墨绿色多为轮虫不适口的鞭毛藻类),利用注水、追施化肥、适度搅动底肥及捕获轮虫等来调节藻类与轮虫间的动态平衡。市场轮虫价位好,控制透明度约20cm,轮虫密度控制在50000~100000个/L以上。
(4)备饵料(单胞藻)配套池 有条件的地方,在与轮虫的相邻的池塘专备饵料培育池,根据市场和轮虫密度随时向轮虫培育池注入肥水(单胞藻),及时为轮虫提供饵料需求,保证轮虫日产量。
(5)错开池塘培育轮虫的时间 若具备几口培育轮虫池塘,应采取错开培育轮虫的时间,以便更准确地适应轮虫市场的最高价位,提高经济效益。
2.2白对虾养殖
(1)漂白粉消毒 原轮虫池塘水排至约1m,用20×1000000漂白粉消毒杀菌。
(2)投放健康白对虾苗种 消毒后的池塘,经过一段时间,池中藻类与轮虫相继繁殖起来后,每公顷投放白对虾苗75000~150000尾。
(3)投饵 虾苗下塘约10d,视水中轮虫密度适量投喂颗粒饵料。每日早晚各一次,沿池边坡处涉水将饵料尽力撒入池中,定期检查虾的摄食情况。
(4)追肥 根据透明度和水色的变化及时追施化肥或有机肥,保持透明度约20cm。
(5)病害防治 6月上旬为接续养殖白对虾阶段,水温开始逐渐上升,应每隔10d用0.3×1000000~0.4×1000000的二溴海因消毒,尤其是纳潮进水后,以预防或延缓白对虾红体病的“爆发”。
3、问题与探讨
3.1养殖模式的特点
投入风险低,经济效益比较高,是此养殖模式的基本特点。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同一池塘收获两种产品,却只需一次成本投放,即利用第一次生产活动投入成本所获得的利润大胆地作为第二次生产活动的成本投入,这就明显降低了生产物流投放的风险,彻底走出了目前投入与产出恶性循环的困境。
3.2养殖模式的依据和创新点
利用两个种类各自的生物学特性,是创新此模式的基本依据。目前养殖从业者对大型粗养低产虾池的投入因池塘条件恶化,病害困扰而处在弃之不忍,养之不成的尴尬境地,投入与产出呈现恶性循环状态。利用鸡粪在同池塘前期培育轮虫,后期培育白对虾,这种对池塘空间的充分利用,养殖品种恰到好处地选择和接续,销售市场的先后衔接,正是该养殖模式的创新点。
3.3养殖模式的原理
鸡粪培育轮虫已是正常的技术措施,无可厚非。然而,利用鸡粪培育轮虫的池塘再接续养殖白对虾,这似乎对从业者甚至部分技术人员都难以理解,尤其在病害频频发生的今天,鸡粪往往与污染、病害、病源相联系,都唯恐避之不及;但部分从业者的白对虾竟在这种池塘里养殖成功了,其原因笔者分析如下:(1)消毒后的轮虫塘,通过注入新水,底肥扩散或追施化肥等技术措施的实施,使轮虫再度发生,为刚下塘的稀放虾苗提供一次充分暴长的机会。(2)建立生物间的动态平衡。重施鸡粪做基肥,不仅为前期的轮虫培养天然饵料提供肥力基础,剩余基肥及大量的轮虫粪便,包括后续养殖期间的追肥等都为轮虫再度发生、藻相、有益菌相的孕育提供和积累了稳定、充足的肥力。肥力(氮、磷、钾)是维持和保证塘内轮虫、藻相、有益菌相之间动态平衡中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三者之间处在合理的动态平衡中为白对虾创造了适宜的水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饵料,促进白对虾生长,抑制病害发生,这正是白对虾养殖饵料系数低、病害少、投药少的核心所在。这与业内专家关于“用鸡粪(有机肥)治虾病”的作法大有相似之处。
此养殖模式如何进一步提高轮虫和南美白对虾的产量,或者说培育轮虫如何把握调控好水的肥度(单胞藻),白对虾如何进一步加强病害防治,并用科学的态度解除从业者对投入心有余悸、对病害听天由命的思想,将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