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学举行的2008年国家科技成果作品展示会上,记者听到了一个很长的名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果品质智能化实时检测分级技术与装备”。这是由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应义斌教授等人主持并完成的,并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项技术听起来深奥,看起来却十分“科幻”:将一堆苹果送进机器,出来的就是一个个经过清洗、包装并且分出等级的苹果。
应义斌教授告诉记者,从1993年起我国水果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年产量近亿吨。但和发达国家的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超过90%的情况相比,我国水果检测与分级技术十分落后,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不超过10%,而且市场竞争力差,价格比相同质量的国外水果低4-7成,出口只占总量的1.29%。
应义斌教授介绍说,通过他们设计的设备,工人只要把苹果等水果(主要是类球型水果)放进机器,只需简单的人工预选,机器就会自动进行清洗、干燥等程序,然后进入控制室,自动分级、包装。
“控制室能够非常精确地测量每一个水果的尺寸、形状、颜色、重量、果面缺陷等,然后分成三六九等。”应教授介绍说,如某品种的水果未分级销售均价是0.43元/斤,经过分级后,则达到了1.68元/斤,这大大提高了水果的价格。
据介绍,目前产品已在浙江、广东、江西等水果主产区推广应用,并取得了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应义斌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研发新技术,不但可以检测水果的外部,还可以检测水果的内部质量。
而励建荣教授等人完成的“南方主要易腐易褐变特色水果贮藏加工关键技术”,能够让最容易腐烂变质的荔枝、龙眼保鲜2个月,好果率超过90%。近三年来,它的应用已经创产值7亿多元人民币,使果农增收4亿多元。(作者:周炜、章建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