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品科技 >> 浏览文章
从植物中提取保健食盐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14日    关注度:     【字体:

   我们常常吃的盐来自于海水或者盐井。最近,韩国研究人员又开发了一个新的食盐来源,那就是一些生长在含盐量高的土壤中的植物。韩国全北大学生物食品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天然植物盐角草,成功提取出“100%有机矿物植物盐”,并实现了商用化,为植物保健品领域又增添了一个新的产品。
    
    在目前的一些保健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竹盐这种物质。其实,竹盐也是一种植物盐,它的制作方法是将普通食盐装入青竹中,两端以天然黄土封口,以松树为燃料,然后进行高温煅烧。不过,韩国研究人员提炼的植物盐不是把无机盐和植物的有机成分混合在一起,而是直接从含盐植物中提取。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开发成功的植物盐产品来源于盐角草。
    
    能够在盐碱地里生长的植物,它们都有一系列适应盐、碱生态环境的生理特性,如体瘦而硬,叶不发达,蒸腾表面积缩小,气孔下陷,表皮细胞的外壁厚,还常具有灰白色绒毛,以减少水分蒸腾。叶的结构向着提高光合作用效能方面发展,在叶肉中栅栏组织发达,细胞间隙缩小。还有一类盐土植物,具有肉质茎叶,其叶肉中有特殊的贮水细胞,使同化组织不致受高浓度盐分的伤害。贮水细胞的大小,还能随叶子的年龄和植物体内盐分绝对含量的增加而扩大。
    
    盐生植物的抗盐特性各不相同。有些植物如盐角草、滨藜、海蓬子等,它们能在细胞内积累大量的易溶性盐,使得植物细胞的渗透压很大,保证水分的吸收。有的植物,如柽柳、矶松、红树等,靠在细胞内积累盐分的方法,来保证其从盐渍化的土壤中取得水分,又能通过茎、叶表面的分泌腺,把盐分排出体外。还有一类盐生植物,如海蒿、田菁、胡颓子等,它们体内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有机酸和糖类,细胞的渗透压增大,从而提高了从盐碱土里吸收水分的能力。
    
    在所有盐生植物中,最著名的要算盐角草。它能生长在含盐量高达0.5%~6.5%高浓度潮湿盐沼中,也能生长在盐碱荒地、废弃的盐田及海边等盐含量极高土地中。这种植物在我国西北和华北的盐土中也很多。盐角草是不长叶子的肉质植物,茎的表面薄而光滑,气孔裸露出来。盐角草由于体内所含的盐分高,体液的浓度大,所以最能适应在盐土上生长。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牲畜如啃食过量,易引起下泻。但是,韩国研究人员经过一系列处理后,除去了这种植物的有毒成分,变有毒的野草为有益健康的营养物质。
    
    研究人员表示,以往生产的盐都是以海水或盐井水为原料的“无机矿物盐”。与此相比,来源于盐角草的盐是世界上首次以100%的植物原料生产的“植物有机矿物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酶等有机营养素,具有降低血压的保健功效。除了盐角草外,韩国研究人员还在尝试从其他盐生植物中提取食盐。这项研究对种植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那就是曾经困扰农民的盐碱地其实也可以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可以种植含盐植物,开发有机矿物盐保健品,这些经济作物的前景是广阔的,利润是丰厚的。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用葛根产“汽油” 龙泉山拟建50万亩基地
下一篇文章:美国科学家近期研制出一种仿生“机器鱼”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