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品科技 >> 浏览文章
青岛本土蔬菜种植洋种子 国产品种推广成难题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2月13日    关注度:     【字体:

 调查青岛本土的蔬菜种植,可以发现“洋种子”成了当家人,一方面国产种子在质量、产量等方面与国外种子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科研机构研发的国产蔬菜新品种,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种植,无法得到大范围推广。新品种为何无法跨越从科研机构到农田的“最后一公里”?2月9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A 平度种植户却跑到寿光“取经”

  老刘是平度的一位普通种植户,他用大棚种植茄子已经三年多了,常常跑到寿光“取经”。“三年前,我们这边已经有几个种植户发财了 ,所以我也想试试。不过没人教我,只好去寿光‘取经’。”

  老刘笑着说,“那时候啥都不懂,看他们种什么,我就买什么种子,慢慢摸索。现在跟那边也挺熟了,他们有了新品种都会跟我说一声。”

  记者了解到,老刘经常跟寿光的技术人员联系 。“他们那边种得好,技术人员比较专业,所以打什么药、施什么肥我都会问问他们。”然而,据记者了解,每个镇上都有一个综合农业服务站,记者问老刘为何不到当地的服务站咨询,老刘回答说:“我以前也听说有这么一个服务站,不过跟他们联系不多。”

  青岛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近年来有不少新品种问世,如大白菜“87-114”、“翠绿”黄瓜等深受青岛市民的喜爱,但是部分的新品种只在青岛七区及即墨种植,“总体来说,推广的力量不够。”研究所所长崔健回答说。

  记者也了解到,由于推广渠道不多且发挥的作用有限,研究所有了新品种后,主要依靠研究人员联系农户将其推广。“我们的研究人员一直和一些农户联系 ,一般会给农户一些种子进行试种,他们成功后,再慢慢推广开来。”崔健说。但是这种推广方式,不仅速度慢,而且推广范围也有限。“目前我们很多品种只在即墨种植,如果可以推广到胶南、平度等市,种植范围能大很多。”

  B 推广人员减少,新品种与市场脱节

  “网破、线断 、人散”,这是国内许多专家对我国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现状的形象描  述,作为国内一个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青岛自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2月8日,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站长王军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新蔬菜品种的推广离不开完善的推广体系,尤其是真正跟农户接触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然而,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国家相关改革的影响,农业推广机构被削弱。“以前青岛农业推广体系有1300多人 ,削减之后只剩400多人 。平常这些技术人员下到村里跟农户交流的机会自然就少了。”王军强告诉记者。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量的薄弱,一方面体现在跟农户联系的农业技术人员减少,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调查显示,全市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 9人 ,具有中级职称的有 75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163人 ,无职称的104人。

  除了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部分科研院所研发的蔬菜品种市场适应性不强也是值得注意的。

  “目前我们一些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跟市场脱节。”2月12日,记者采访了青岛国际种苗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继余,他如此说道。

  环境的变化也给新型蔬菜品种的推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跑到城市打工,在农村种植业的多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这个群体对于新东西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出现这些问题如何应对?今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 2012年“一号文件”,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主题是“农业科技创新”,提出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而其中一些举措也将矛头指向目前普遍存在的农业科技无法跨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王军强说,“国家新发布的文件强调要加强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所以,我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农户服务。”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我国转基因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
下一篇文章:我国首个灵芝“指纹图谱”实验室建成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