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科普工作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
有人认为:“中国人从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认识了许多化学名词,如三聚氰胺、反式脂肪酸、瘦肉精等等。”食品安全、营养知识的匮乏导致许多人迷信不科学的谣传。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潘蓓蕾教授指出,公众科普是食品安全的基石,是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
11月1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普工作专家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国食品科普网”正式启动。同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美国食品科技学会签署“食品科普资源合作意向书”。
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行动领导小组联合主办的“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公众科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国科协及来自科技界的众多领导和权威专家,面对诸多食品安全问题给出了答案:“公众科普是食品安全的基石,中国食品安全公众科普工作正式启动。”
■公众科普是我国食品安全的软肋
“食品安全公众科普工作力度亟待加大。”这是许多百姓的呼声,就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普工作来说,目前存在多个挑战,尚未形成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科普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缺乏科学系统的食品安全应急科普信息库;食品安全日常科普不到位,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铺垫,而且未能将食品安全应急科普和日常生活中的科普有机结合;没有有效规范媒体平台发布应急信息的行为,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信息发放的出口多且杂,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增加了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度。正是由于这些问题,使得中国食品安全水平在不断提升的同时,消费者的感知却是每况愈下。科学真相与消费者认知中间,形成了“信息真空”。而大规模的公众科普,则是填补这一“信息真空”的重要方式。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潘蓓蕾教授指出,公众科普是食品安全的基石,是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当前,食品安全政策与法规等相关工作正逐步完善,相应的技术层面的工作也在多方面开展。食品是百姓一日不可缺的食物来源,关注度很高,加强公众科普意义重大,也是将食品安全防线前移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及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与布局,公众科普被提上重要议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的出台,启动了“十二五”期间食品安全公众科普工作的序幕。中国科协亦对食品安全科普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将科协系统食品安全科普工作主要交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牵头承担。
■面对食品安全风险,科技界应真正做到“有人、有势、有声”
专程由美国来京参加会议的美国食品科技学会执行副主席芭芭拉女士指出,美国政府高度关注公众科普,特别是在科普资源的开发方面投入巨大。美国食品科技学会长期关注公众科普,一方面来源于消费者的需求,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满足国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维护科学的尊严。芭芭拉女士认为,公众科普的前提是“基于科学的真实”,而不仅仅是满足公众的胃口,它所表达的是科技界的“第三方”立场,需要与各方力量相互结合。
在接受采访时,芭芭拉明确表示,食品安全问题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美国也不例外。在突发食品事件来临时,如何应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美国首先做的不是批评谁,而是找到有关的专家对事件定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美国食品科技协会主席罗杰克莱门斯博士告诉记者,美国的科学家在进行科普工作前先了解受众是谁,然后再把实验室的东西从生活的角度给予解释,如使用交通信号灯等比喻,或是以讲故事的形式等让公众能够乐意接受这些知识。
芭芭拉同时认为,公众科普应该是一项国家工程,具有非常强烈的公益特征,体现一个国家食品安全的软实力,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来加以关注和投入。科技社团则需要善于与媒体沟通与合作,以深厚的科技积累及严谨的“学术界共识”,主动将食品安全的科学资讯传递给媒体。她建议中国政府在关注中国食品安全硬件投入的同时,亦应加大对于科普“软件”的开发,将科普资源建设列入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孟素荷理事长深有感触地说,从2006年的“益生菌致死”,到今年的“面条可燃”、“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等,对食品安全的误读,折射出我国食品安全公众科普的缺失,但更多的是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科技界的“整体失声”。这种窘境的出现,显示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薄弱。而整合专家资源和队伍,组建专业的国家级科普工作委员会,让科技界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及公众科普中真正做到“有人、有势、有声”,及时发出科学的声音,既源于科技界应担当的责任,更寄希望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体系的夯实,也是中国食品安全工作的迫切需要。
此次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宣布了新组建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普工作专家委员会名单,所聘专家的专业领域涵盖了22个与食品相关的领域,主要有食品添加剂、面制品、果蔬加工、水产品、食品营养、食品安全等。食品安全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食品添加剂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教授、果蔬加工领域的中国农业大学胡小松教授、肉制品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校长、转基因食品领域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罗云波院长、乳业专家蒋建平教授等国内一流专家均名列其中。
■公众科普必须与媒体共同努力
在食品安全科普专家委员会名单中也出现了一些媒体人的名字。对此,孟素荷理事长说,食品安全的公众科普工作离不开媒体这一平台,同时,媒体也是推进科普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近年来,媒体在有效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行使舆论监督权的同时,也有部分媒体人因对科学知识了解不足,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报道频见报端,如“面条可燃”、“油炸致癌”、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等,无端加剧了消费者的恐慌。“行使公众权利的前提是公众启蒙”,科技界与媒体联手,共同推进科普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孟素荷理事长表示,食品科技涉及面较宽,科普工作专家委员会每位专家的专业领域有限,但他们均为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各具优势。这种集各方优势的团队式组合有利于形成“科技界的共识”,有利于提供相对准确的科技信息。委员会专家的权威性和广泛性,也为有效推进中国食品安全公众科普提供了专业、权威的人才保证。
■国际先进经验值得借鉴
在此次发布会上,还签署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美国食品科技学会“食品科普资源合作意向书”,为构建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做出贡献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会上,美国代表播放的美国食品科技学会提供的科普片《科学家的一天》,以美国航空与航天局食品专家的工作为背景,讲述了食品科学的相关知识及科学的魅力,引起了关注。
利用学会与美国食品科技学会等国际组织的有效交流渠道,借鉴与分享国外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成熟经验和科普资源,可以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科普理念的对接与科普水平的有效提升。国资委出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承担建设的“中国食品科普网”也正式启动。
■文/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