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
过年期间大家少不了置办些年货,对于喜爱豆制品的中国人来说,豆腐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但前段时间关于假豆腐的传闻让大家免不了担心:是否会一不留神买到了假豆腐?假豆腐和真豆腐有何不同?假豆腐对身体是否有伤害?请关注——
前段时间有媒体曝光了人工合成豆腐的配料和生产流程:现场将大豆分离蛋白、大豆油、变性淀粉、盐、味精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用搅拌机搅拌,然后加入冰块和白色素继续搅拌,盛入模具盒后放入蒸柜蒸熟,最后是封包装,制成的豆腐形状类似冻豆腐。2010年年底这种合成豆腐在湖北黄石、荆州、宜昌以及湖南岳阳、常德、江苏苏州等地市场上频频出现。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工作人员指出,这种不是经过豆类发酵制成的人造豆腐,不算真豆腐,也不具有相应的营养价值。
假豆腐含可疑添加剂
据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协会工作人员介绍,传统豆腐是采用点卤方法制成的,用大豆磨成豆浆,再加入石膏。豆腐含有优质豆类植物蛋白,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衰老等功效。传统豆腐的原材料,如果按照比重来排序,应该是水、大豆、消泡剂和凝固剂,而后两种属于食品级的添加剂,所占的比重加起来不超过3%。
而“李鬼”豆腐是用大豆分离蛋白、变性淀粉和白色素3种主要原料人工合成,搅拌沉淀后制成。据了解,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温脱溶大豆粕为原料生产的一种蛋白类补充品,常应用于饮料、营养食品、发酵食品等食品行业中;变性淀粉是一种改性过的可食用淀粉;而“白色素”是一种无毒、无味的白色粉末,常用于食品增白。
根据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非发酵类豆制品》国家标准,豆腐的适用前提必须是“经制浆工艺制成的豆制品”,显然“人造豆腐”并不符合相关标准。而且,豆腐的最大营养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假豆腐不仅丧失了豆腐本身的营养价值,还含有成分可疑的添加剂,食用过量会对健康构成威胁。
白色素滥用情况严重
人造豆腐中最可疑的成分是白色素,这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增白着色,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钛。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景浩副教授认为,人工合成豆腐中,这种添加剂的使用很有问题。他表示,作为添加剂的二氧化钛虽不致癌,但在理论上任何一种物质摄入剂量大,都会对身体健康有害。“各种食品添加剂能否使用以及适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都有严格的规定。一种添加剂使用是否合理合法,除了要看其是否在《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中出现,还要看它的使用范围以及规定的使用量。规定只能添加于何种食品中,那么添加到其他食品中就是不合法的,超过规定添加量也是不合法的。”
笔者查阅国家的《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发现,二氧化钛的使用仅仅是作为着色剂在糖果包衣和凉果中使用,最大使用量分别是2.0g/kg和10g/kg。显然假豆腐中白色素的使用违反了国家食品添加剂的规定,而且在大量添加的前提下,可能会对健康有害。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白色素滥用的情况大量存在。一些出售白色素的公司这样介绍:“适用于各类增加乳白度的食品中,如奶味饮料、布丁、奶冻、活性乳、面条、粉条、豆腐等”。与此同时,白色素作为一种增白剂在膨化食品、口香糖、无甜味剂型固体饮料和浓缩型固体饮料、含乳液体饮料、话梅类、果酱等食品中广泛使用。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食品调味料协会着色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闫炳宗十分反对,他指出,凡是不在《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使用范围中的都是不合法的,要扩大适用范围必须申报卫生部批准。“我们吃面粉、豆制品、喝奶,有必要去吃这种像不锈钢一样的东西吗?”
2010年关于面粉增白剂的争议曾沸沸扬扬,业内人士开始呼吁全面禁用增白剂。“如果禁用‘面粉增白剂’苍白无力,增白剂即使能与假豆腐道别,可能也会在其他假食品中‘枯木逢春’。”闫炳宗表示,食品中的着色剂标准应该有计划地修订、制定。“现在的合成着色剂都有国标,天然着色剂有些没有国标和行标,我建议应该将现有的旧标准重新修订,没有国标、行标的要抓紧时间制定。”
据了解,2011年3月开始,卫生部规定对没有国标行标的着色剂,将不再颁发生产许可证。
辨别真假豆腐用“三招”
针对如何辨别真假豆腐,业内人士建议如下:
一看:取一块豆腐在散射光线下直接观察。传统豆腐呈均匀的乳白色或淡黄色,稍有光泽。而人工合成豆腐因为加入了白色素,比起传统豆腐要白得多,而且比较无光泽,也可能内有水纹、气泡、细微颗粒等。
二摸:传统豆腐用手按压可以感受到一定的弹性,而且软硬适度。人工合成的豆腐切面处会比较粗糙,质地不细腻,弹性较差,且没有白色豆腐液体流出。
三闻:在常温下直接嗅闻其气味。传统豆腐是以大豆为原料制成,有大豆的香味。而人工合成豆腐是用大豆分离蛋白制成,气味很淡,甚至有化学药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