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元宵节,大家都知道要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圆。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那么,汤圆和元宵是同一种食品吗,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应该是从宋朝开始的。虽然在唐朝,就开始兴起元宵节应节食品。不过,唐朝的元宵节人们食的是面蚕,而不是后来的元宵。据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
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圆子”。另外,还有“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等称呼。宋代周必大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这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但在宋之前,还没有将元宵节里吃的特殊食品统一命名为“元宵”或“汤圆”。直至明永乐年间,人们才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就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汤圆,也就是元宵也。只是南方人习惯将其称为汤圆。汤圆的由来,也并非民间所流传的出于袁世凯之手。据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后想当皇帝。由于“元”和“袁”、“宵”与“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在《酌中志》中,刘若愚已经清楚的告诉了我们,元宵“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到了清朝,人们也就直接将元宵节所食特殊食品称之为“元宵”。如清朝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灯节》中说:“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实际上,南北方的“元宵”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南方的“元宵”,也就是“汤圆”。但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份变糊。
南方的汤团(北京人按四川习惯叫做汤圆)做法完全不同,倒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汤团表皮因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现在有了速冻工艺,汤圆才出现在商店里,从而走进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