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生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吴恒,创建了食品安全网——“掷出窗外”。这个网站收罗了2004年至2011年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案例,网站也因此被网友称为“有毒食品警告网站”。最为吸引网友的是每个人无须注册即可在该网上添加食品安全相关新闻的报道。5月4日下午,上海食品安全委员会给吴恒打电话,说想约个时间“聊聊”。(5月11日《扬子晚报》)
随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吃的食品药品应该越来越安全放心才对,可现实却恰恰相反,不断爆出的食品药品黑幕一再突破公众想象和愤怒的极限,在食品安全问题屡破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大背景里,食品安全委员会没有好好约谈食品企业,却要找揭丑暴恶的网站聊聊,不知道他们究竟想聊什么?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当然希望食品安全委员会能隆重表扬吴恒的“掷出窗外”,因为后者曝光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客观上也辅助了前者的监管职责,并最终使咱们公众受益。即使不能给予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一种积极的认可态度也是公益性网站生存和做大做强的动力源。
不过,联系某部门约谈各涨价企业的惯例,显然“聊聊”的内容似乎并不能如此乐观,尤其是主动找上门的聊天,来者无不抱着“无事不登三宝殿”的目的。
另一种可能是和曾经万众欢呼而今却近乎销声匿迹的反腐网站类似,会被告知“这种形式不合法,不经证实的信息会传播谣言造成恐慌”。“掷出窗外”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无需注册就可添加报道的确会增大虚假信息传播的可能,但更应该看到该网站里的信息如吴恒所言,都来源于公开的新闻报道,与其说该网站是曝光网不如说是集中展览的平台,因此即使有虚假信息,负主要责任的也不是该公益网站。
再联系食品问题初曝光之时,监管部门往往紧随问题企业一概否认的态度,对吴恒的约谈是不是也有遮丑的想法?也有维稳的嫌疑呢?个别监管者和问题企业狼狈为奸的情节我们并不陌生,他们或为利益驱使,或为掩盖自己的失职沦为后者的代言人和保护伞的例子不胜枚举,倘若吴恒因为断了某些人的财路被约谈也不奇怪。
如果一个监管部门不是认真考量如何使公众吃上安全食品,而是挖空心思地与民间维权力量捉迷藏,不仅自己不作为还破坏社会力量的自我救济,为假冒伪劣的泛滥大开方便之门,监管者自己被掷出窗外事小,更为严重的是这还必定破坏监管者所代表的公权威信。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聊聊”,没有我臆想的龌龊!
[稿源:红网
[作者:任超文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