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军称,自2008年起,北京市获准入市的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被要求采用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码,采用“一桶一码”的赋码方式,只有生产企业、生产日期、产品标准号等信息真实无误后才能出厂销售。消费者购水后,可以通过打电话或发短信的方式获知产品真伪。
问题也由此产生,造假者可以回收并批量仿造监管码,贴在假冒桶装水上,多数消费者并不是每次都会查询监管码,因此让许多假冒桶装水浑水摸鱼。记者随机采访几位消费者,多数表示并不十分重视。
许多市民表示,买桶装水多是为了喝起来方便,尤其是在炎热天气,只要没喝出异味或出现腹泻等问题一般不会主动考虑水质是否安全可靠。“我没想过桶装水可能存在饮用安全问题,但哪怕贵点儿也会买大牌子的水喝,我觉得可能更有保障。”
据记者调查了解,桶装水质量安全主要存在两大隐患,一是不按严格生产工艺加工产品的小规模工厂或小作坊式水厂,二是以生产假冒品牌桶装水为盈利手段的假水厂。
北京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市工商局联合市质监局等单位对包括桶装水在内的在售产品进行抽检,并每月将检测出的问题产品进行公布,还会通过自有平台如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对问题产品企业、经销商作出下架停售通知。当被问及还有何具体举措对桶装水进行监管时,该负责人指出,还可通过消费者举报了解线索,经相关部门查实后进行查处。
根据分工,桶装水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分别由当地质监局和工商局负责,而这两个环节的监管则主要采取抽检或消费者举报的方式进行。“工商部门进行抽检,消费者进行举报,这是规整市场的直接手段。而做到真正肃整行业,则需要推广桶装水直通销售体系,通过这种方法将不正规渠道排斥掉。”袁军称。
“桶装水是舶来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2007年达到鼎盛期。这两年市场出现一些问题,但我相信桶装水行业仍会健康持续地发展。随着行业协会会同相关管理部门协调监管的开展,桶装水市场、渠道、生产管理方面都将逐步得到完善。让好产品得到更好发展,让不合格产品得到遏制。”同时,袁军也表示,桶装水行业肃整需要消费者支持配合。
相关链接
误区:桶装水产品种类繁多 消费者选购须因人而异
袁军表示,消费者在选购桶装水时也存在几方面误区,一是价位误区,二是种类选择误区,三是饮用习惯误区。
“有些消费者认为,我喝几块钱的水也没事,没必要花十几、二十。”袁军指出,大品牌桶装水售价高是因为成本不低,而小作坊为节约成本,很有可能简化工艺流程。虽然口感不易被察觉出问题,但水源地、消毒工具、洁净间、配套设施、灌装等方面设施配备可能不合规格,极易造成质量隐患。
而据记者调查了解,部分水厂取用未经检验的地下水,很有可能含有大肠杆菌、寄生虫或重金属等其他有害物质,人长期饮用后轻则可能出现腹泻症状,重则可能导致慢性中毒。
据介绍,目前市面上较普遍的桶装水种类包括纯净水、矿泉水、蒸馏水、山泉水、矿物质水等。袁军建议消费者综合自身吸收能力、经济实力、营养状况等各方面因素之后进行选购。
针对饮用习惯误区,袁军建议,“夏季桶装水开封后五天内饮用完,最多不要超过7天,冬季尽量不要超过十天。为避免饮用水受到二次污染,饮水机也应勤清洗,且尽量避免阳光直晒。”(肖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