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质监局公布31种桶装纯净水、矿泉水等饮用水存在菌落总数、酵母及霉菌、大肠菌群、亚硝酸盐含量等超标问题,菌落总数超标最高者竟达9000倍。北京市工商局联合市质监局对外公布,要求全市停售这31种品牌桶装水。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与居民饮水安全密切相关的桶装水生产、销售、监管状况如何?记者对北京市场进行了调查。
生产环节:“小作坊桶装水生产成本每桶最高不会超过1元”
“全国桶装水总体质量处于中等水平,除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外,桶装水合格率均低于75%。不可否认,行业内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因某些偶然因素导致部分厂家产品没有达标,再如假冒品牌桶装水充斥市场等。”北京市桶装饮用水销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袁军对记者说。他表示,由于行业准入门槛很低,桶装水市场鱼龙混杂。
曾经营过桶装水加工厂的刘先生向记者透露,生产桶装水需要到当地工商部门和质监部门办理相关执照,包括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等,所雇员工还需开具健康证明。而部分水厂游离于监控之外,多数无法出具完整手续,甚至无证经营。“有些干脆就是‘家庭作坊’,一家人找个偏僻地方建个厂房,钻口井或者直接灌自来水,简单过滤一下就能拉出去卖。”
针对部分品牌桶装水质量不达标的问题,袁军指出,确实存在一些厂家在生产时未能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规程操作,简化生产流程,忽略对生产环境、配套设备、消毒手段等细节的卫生安全把握。正规企业生产桶装水,仅对桶的清洗环节就要经过至少14道工序。在繁琐的准备工序后,桶装水加工进入全封闭式的机械流水线作业区,以确保无菌灌装。
“通过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企业生产的每批次产品都被要求进行24小时或48小时的库房存放,进行自检。审定本批次产品没问题后才能进行出品并投放到市场销售。”但袁军也表明,有些厂商,甚至是正规厂商在此环节也有疏漏。
袁军指出,综合考量正规厂商在水源地、厂建、设备、生产工艺、质量检验、品牌效益、包装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投入,名牌桶装水售价高可以理解。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小厂商生产的产品,即便包含厂房租赁、设备损耗、工人佣金、水电费、原料等在内,平均下来一桶水的成本也不过七八毛钱,最高也不会超过1块钱。
“所以,我建议消费者慎选价位过低的桶装水。”袁军说。
销售环节:“问题在于消费者与厂家和正规销售渠道脱节”
“桶装水主要容易在销售环节出问题。”袁军表示,工商部门监管范围过大,监管压力大,因此对桶装水行业销售渠道的监管力度就稍显不足。“有些水店受暴利驱使,把不合格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卖给消费者。消费者不知情,就容易被误导。”
据记者了解,目前,大部分桶装水品牌都没有直营直销渠道或直营配送系统,主要通过各级经销商的加盟送水站实现。水站经营若只卖真水,利润非常微薄,因此部分水站为追逐利益,常常以假水代替真水,而假水进价仅为真水的几分之一,由此可给水站带来额外利润。
为了解桶装水在销售环节可能存在的监管疏漏,记者暗访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某居民小区内的一家水站。当记者借故要求查看相关执照时,该水站老板称,“卖水要什么证?我就是有,也是百货执照,你看那有用嘛!”老板其间还透露,该小区附近多家在售桶装水的水站全都属于无证经营。
袁军指出,“销售环节的问题出在消费者与厂家和正规销售渠道脱节。消费者无法从厂家那儿获得信息,不知道在哪儿可以购得放心产品。如果消费者对水店的选择重视程度不够,就很有可能遇到问题水店、买到问题产品。”
袁军进一步指出,为避免不规范水站对行业整体发展的负面影响,行业协会下一步将配合工商部门加强管理。“首先是推广正规体系,把行业内优秀水站整合起来,审核认证,并打通水站与厂家之间的直通渠道,由厂家指定合格水店,指引消费者购买行为。并进一步规范不合格水站,可改善者鼓励其加入规范行列,不规范者则逐渐被取缔。最终还老百姓一个健康的市场。”
监管环节:“推广桶装水直通销售体系 肃清不正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