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乡县县委书记演晓刚(中)在第十四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介绍西乡食品安全监管理念
(杨备锋 本报记者陈茜 发自陕西)
陕西省西乡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自2015年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整合优势,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夯实监管责任,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加大投入
食品安全监管基础得到夯实
在2015年初,陕西省西乡县整合了工商、质监、食药监、盐务部门职责,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构建食品安全大市场监管格局。在人、财、物方面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倾斜,核定17个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编制178名,远超中、省要求的食品安全按人口万分之三配备监管人员的要求,已到位人员101名,招录食品、药品等专业人员24名。在各行政村聘请了村食品药品信息员,按照每人每年600元标准,将信息员工作补贴纳入了财政预算。投入800万元,为各镇配备了150平米以上的办公用房、执法车辆、检验检测设备等,加快了镇(街道)食品药品示范所建设步伐。投入700万元建成了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预算1500万元的区域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已开工建设。投入60万元建成学校食堂等公共场所食品快检室50个。在各镇(街道办)监管所设置了食品快检室,配备了食品快检设备,业务人员能够正常开展快检业务。投资310万元建设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平台,奖励获得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食品企业101万元,累计投入食品示范县创建、食品抽检、执法办案、科普宣传等专项经费150万元。
主动作为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强化
西乡县充分发挥了县食安办食品安全抓总作用,加强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健全部门信息通报、联合执法、行刑衔接、事故处置等协调联动机制,协调相关部门抓好落实,督促各镇(街道)负起总责。将各镇(街道)、部门动员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认真调查研究,当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参谋员”,做好食品协调的“组织员”、干好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的“宣传员”、“督查员”、“气象员”、“消防员”。在实际工作中,不等不靠不托不推,想办法,出实招,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能交叉、难点、热点问题。2016年,组织召开县食安委成员单位会议11次,研究了食品信息化平台建设、学校食堂快检室建设、建筑工地食堂、乡镇屠宰畜禽检验检疫、学生校外托餐场所监管等问题,出台了《西乡县学生校外托餐场所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西乡县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西乡县清真肉品管理办法》、《西乡县城区菜市场管理办法》、《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管理办法》等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大了食品安全考核力度,制定了《西乡县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西乡县食品安全行政责任约谈办法》,食品安全纳入了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赋分3分,并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了干部“能上能下、奖励激励、容错纠错”范畴。定期对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议考核,采取“双随机”、“飞行检查”方式,对各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整改存在问题。探索实行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监督检查、抽查、考核、通报等形式,全面落实镇(街道)食品属地管理责任、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食品单位主体责任。

西乡县市场监管局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
强化措施
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严守底线
西乡县市场监管局实行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定人定岗定责定区域定奖惩,将监管责任“包干到人”,落实到底。将全县分为17个大网格,101个小网格,制定了网格化监管日常巡查、监督检查、执法办案、村食品药品信息员考核、投诉举报等工作制度。对全县食品安全单位进行全面摸排,按照“一户一档”要求,建立监管纸质和电子档案,对新开或关闭、变更等信息进行及时更新,确保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监管信息保持一致,对网格内监管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加大日常检查和巡查力度,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制作了各类监管业态检查巡查表,为所有食品单位建立了监管档案盒,将监督检查、责令整改通知书、行政处罚等资料进行收集归档,确保走到、说到、写到,留存痕迹化、过程性监管资料。监督检查食品单位7800户次。监督检查覆盖率和发现问题处置率100%。严把食品安全准入关,办理各类食品许可1519件。强化农村集体聚餐、学校食堂等重点环节监管,实行集体聚餐信息员、乡村厨师向镇(街道)监管所“双报告”制。针对农村集体聚餐承办人申报意愿不强的特点,监管人员改变坐等群众上门申报的工作方式,主动掌握了解辖区家宴举办情况,主动上门服务,从厨师健康状况、环境卫生、加工设施及原料采购储存、加工操作、餐具消毒、留样等环节进行全面指导监督,50人以上聚餐实现现场监督、登记备案100%,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组织开展学校食堂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原料贮存、索证索票、清洗消毒、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情况。加大学校食堂日常监督检查和巡查力度,督促学校健全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设施设备,落实食品安全保障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大排查,有针对性查找风险点,列出风险问题化解清单,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修订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救援预案、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信用体系建设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程序。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演练,提高应对、处置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
动真碰硬
打击食品违法行为成效显著
市场监管局对食品行业进行全面排查,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采取检查对象、检查人员“双随机”,开展突击式“飞行抽查”,发现消除隐患,深挖案源。公布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让人民群众知道向谁举报、怎样举报。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办法,设立有奖举报专项资金,引导群众积极发现、举报违法案件线索。
加强稽查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在提前介入、案件移送、证据认定、案情会商、联合执法等方面形成合力。出快手、下重拳,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劣食品药品、非法添加等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检测在食品监管、案源发现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食品抽检靶向性。全县食品各环节抽检826批次,食品快检5000份。做到发现问题处置率及抽检信息发布率达100%。深入开展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专项整治,按照“许可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制定食品小作坊、小餐饮许可流程、程序,科学、合理划分“三小”业态。在摸排基础上,对需整改提升的小作坊、小餐饮逐户提出整改提升意见,限定期限,由监管人员进地指导帮扶,达到许可条件予以许可。加大对食品摊贩的整治力度,科学合理设置了7处食品摊贩便民服务点,制作了销售公示牌,确定经营区域、经营时间。严格食品摊贩经营备案审查,对食品摊贩进行全面规范。采取“错时上下班”、定人定岗等措施,强化校园、城区主干道等重点区域的监管力度。对不符合许可、登记条件的或经反复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予以了取缔。强化了“三小”抽检,实现小作坊抽检全覆盖,小餐饮和食品摊贩快速检测全覆盖。全县许可食品小作坊331户,许可率达100%;小餐饮许可580户,许可率达100%;食品摊贩备案59户。抽检小作坊食品107批次、小餐饮食品224批次。全县食品“三小”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先后组织开展了农村食品安全、肉及肉制品、乳制品等专项整治36次。开展两节一会、学校食堂、校外托餐、夜市、食品摊贩联合检查5次。查办食品案件139件,大要案件7件(其中万元以上6件、移交公安部门1件)。案件查办质量大幅提升,有效震摄了食品违法不法分子,规范了食品市场秩序。完善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坚持重大行政处罚集体合议制度。组织开展了案卷评议,对办理的食品药品案件进行公示,加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和频率,依法行政和办案水平稳步提升。
示范引领
食品诚信体系建设有力推进
2016年,西乡县认真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细化各项创建指标,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加大了规范和整治力度。以小餐饮、小作坊等为重点,从细节入手,逐项制定改进提升措施,一个阶段着力解决一个突出问题,采取钉钉子方式,不断用力,久久为功,先后解决了环境脏乱差、使用不合格餐巾纸、三防设施不全等问题,食品行业整体规范水平得到提升。紧抓全省基层规范化食药监管所建设重要机遇期,继续深入开展镇(街道)食品药品示范所建设,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硬件投入,完善工作制度,食品药品监管示范所基本达到验收标准。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系列示范创建活动,牵头组织农业、水利等部门,开展种农产品种养殖环节、水产品养殖环节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对申请创建的97户(其中农产品种养殖6户、水产品养殖5户、食品生产加工11户、食品流通29户、餐饮服务32户、生鲜肉经营4户、放心早餐店20户)单位进行验收。对验收通过的示范单位进行授牌表彰,采取文件通报、电视台公告、手机报、LED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加大了对示范单位的宣传力度,增加示范单位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示范单位经济效益,促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向示范单位看齐,积极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通过示范引领,提升食品行业规范化水平。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树立道德诚信观念,增强守法意识、责任意识。结合商事制度改革,加大食品药品单位失信惩戒力度,强化信用约束,实行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制度,依法惩戒失信行为,严查不诚信经营行为,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倒逼食品单位诚信守法经营。
大力宣传
食品安全监管舆论氛围良好
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西乡县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主动发声,敢于发声,发出好声音形成正能量,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充分展示政府和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通过事实和数据充分说明食品安全形势在好转,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着力争取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先后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日”、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六进”等宣传活动。按照重心下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利用乡镇逢场、农闲等时机,采取上门宣传、设立咨询台、展示不合格食品等形式,深入镇村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政策方针、整治成效、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及鉴别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基本知识等内容。在县电视台开辟了《食品安全》宣传专栏,制作《食品安全在行动》、《食品安全现状》、《食品违法行为曝光》等专题片。开辟了食品安全政务微博、公众微信号、手机报等宣传新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多元化、个性化、快速性、广泛性、丰富性等特征,加大了宣传力度和广度,强化了与群众互动交流。坚持执法检查与宣传教育相结合,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耐心向食品从业人员宣讲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让其进一步明确、知晓法律要求,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该怎样做,稳步提高食品从业人员守法诚信经营意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宣传,共发放《法律法规汇编》、《食品安全知识读本》《食品安全法》单行本等6000余册、宣传资料6万余份,张贴公告1.5万张,悬挂横幅52条。县电视台播发市场整治公告5期、专项整治活动新闻20余次。编发手机报50期,被中、省、市主流媒体采用新闻稿件60余篇。免费向餐饮单位发放宣传桌签5000个,开展校园食品安全知识宣讲50余场次。销毁假冒伪劣、侵权商品18400余件(袋)。着力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营造人人关心、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社会舆论氛围。

强化培训
监管队伍业务能力稳步提升
针对市场监管部门成立时间短,新进人员较多,监管职能增加的现状,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工作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培训活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三讲三当”作风建设活动,强化干部职工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和廉洁从政教育,为食品安全监管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使干部职工敢担当、会担当、能担当。加大了食品安全业务知识教育培训,实行周一例会学习、双周开展“业务知识讲堂”,编印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汇编》、《食品安全相关标准汇编》、《食品许可汇编》等多种培训学习工具书,做到人手一册。组织开展了食品药品稽查大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历时6个月,分为初赛、复赛、决赛,表彰奖励了食品安全稽查能手、办案能手,系统人员参与率100%,努力营造“赶有目标、学有榜样、赶学比超”的学习氛围。将培训贯穿于食品许可、监督检查、检验检测、执法办案等全过程,局领导及业务股室定期到联系的基层所,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和现场指导,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邀请县法院、检察院及上级业务部门专家来局授课,讲解法律条款、答疑解惑,解决基层监管中的实际问题。实行新进人员到局里跟班学习,将干部职工分批分层次送到检验检测机构、大专院校等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培训层次和效果。干部队伍依法行政和业务知识水平稳步提高,基层所监管人员从业务知识不熟,不敢办案,逐步向会检查、会执法、会检测、会办案、办大案转变。
五个你我
群众参与食品监管形式多样
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群众了解不够,参与度不高的现状,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监管“五个你我”,即:我执法,你监督;我邀请,你视察;你点题,我抽检;你投诉,我调处;你举报,我奖励。制定了活动实施意见、实施办法及详细的活动方案和计划,做到每月有主题,月月有活动。邀请群众代表全程参与食品药品“双随机”、“飞行抽查”等执法活动,打造“阳光执法”;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及社会各界代表参观食品生产企业车间、餐饮单位后厨等重点环节,促进群众了解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现状;公布食品抽检计划,通过网站、微信等方式由群众提出具体抽检对象、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抽检送样;建立统一的投诉平台,完善投诉查处制度,第一时间对投诉进行调处,回复投诉人;完善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设立专项资金,对举报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参与活动人次达到1000余人次,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食品监管的渠道,丰富群众参与监管的载体,使人民群众充分了解食品监管工作,形成监管部门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晓率、满意度稳步提高。
齐抓共管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形成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采取有力措施,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来。织牢“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行业自治、社会监督”四张网,提升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水平。健全县、镇、村食品安全三级监管网络,制定完善各项监管工作制度,加大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在细致上下功夫,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推进食品安全系列示范创建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大部门协作力度,强化食品安全考核,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四有两责”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健全完善食品企业自律机制,加大食品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采取书面“告知承诺”、监督检查等方式,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失信惩戒力度,严厉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加大违法行为曝光力度,让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切实提高食品企业守法诚信生产经营意识,使其不想、不敢、不愿违法违规。强化行业自律,引导食品行业分类建立协会,鼓励协会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学习讨论、会展招商、产品推介、品牌培育和推广等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规范生产经营、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社会监督,组织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机关工作人员、食品药品信息员、媒体记者、群众代表参与、评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和评议活动,畅通公众参与、监督渠道。逐步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各方良性互动、有序参与、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监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在新的食品安全监管征程上,将认真履职,锐意进取,“上下求索”、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六个西乡”建设作出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