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热点聚焦 >> 浏览热点聚焦
五常大米新观察:中国农产品牌成长的烦恼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5年06月30日    关注度:     【字体: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五常大米因被誉为粮中翘楚而备受关注。但近年来,“掺假”“天价”“副市长暗访险被打”等围绕五常大米的话题不断,公众争议不绝。作为我国优质农产品,五常大米究竟有着怎样的现状?又面临着怎样的根本性问题?新华社记者经过数月采访发现,深陷品牌危机之中的五常大米,与众多优质农产品一样“身世坎坷”:不仅屡遭假冒伪劣产品的外部侵权干扰,也深受品牌运用不当造成价值贬值的冲击,究其根源则是农产品市场环境混乱失序的结,无疑折射出我国品牌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局。

  领衔记者刘荒、记者程子龙

  五常大米,是中国优质农产品的代表。在整个五常大米的产业链条上,从不缺乏围绕利润的市场争夺。当年的天价大米,农民虽然没有获得高额利润,却悄然萌发了进军市场的念头;昔日的违约订单,企业虽然依旧签订收购合同,却纷纷不惜重金自建水稻种植基地。各地市场销售的五常大米,价格百种,质量难辨,在种种乱象的背后,政府的监管和作为在哪里?

  稻农:直接卖给米企利润太薄,大家抱团直接入市

  早在去年秋收时节,记者就来到了五常市的田间地头。中温带大陆气候初寒还暖,阳光照在身上舒适而有精神。一条由北向南纵贯五常市全境的公路两旁,是秋收的繁忙景象。

  杜家镇樊家屯的朴老汉,正和左邻右舍一起在给自己家的水稻脱粒。见记者来,他停下手,教给记者怎样识别米质好坏。记者依照老汉所说,抓了几粒水稻放在手心,双手合力一碾稻壳就脱落了,一股淳厚的香味沁人心脾。“这是纯正的稻花香2号,年景好,稻质也好,明年春天都能用来当稻种浸种育苗。”朴老汉说。

  2014年,五常市全境200多万亩水稻喜获丰收,其中150万亩国家级示范区水稻更是添喜。按五常市政府部门的说法,五常稻农的水稻平均每市斤卖到2.00元左右,比其他水稻的市场价1.60元多卖4角钱。那么每年全部150万吨水稻将给稻农带来逾10亿元的增收。

  但这种说法稻农并不完全认同。民乐乡汉泡子村稻农高彬说,“稻花香”种植成本高,产量偏低,这两项就把利润拉下来了。他算账说,现在每亩稻种植成本至少2000元,按亩高产1500斤,每市斤卖1.5元的高价计算,每亩毛利润才3750元,除去成本,纯利润也仅为1750元。一户10亩地的话,年收入还不到2万块钱。

  “种稻不能致富么?”记者问。“能活着!”高彬答。高彬的女婿岳北星指着断了膝的裤子说,光靠种稻根本发不了家。

  如果每斤稻能多卖5分钱,有的稻农就不可以不按订单将稻子卖给签约企业了。“谁不想多卖几个钱?”多位稻农向记者诉苦:多年来,企业用订单控制稻农,订单上多是对稻农的苛刻约束,在一位稻农给记者提供的某企业订单上,有多处“乙方必须”的字样。

  多年来五常水稻“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受到冲击。与此同时,被市场销售终端的利润所引诱,一部分农民重新打响了算盘,不仅种稻,还直接进入加工和销售领域。

  由于稻农个人力量薄弱,他们就一起抱团取暖,合作社成为稻农闯市场的基本单位。

  民乐乡民安屯周全、周宏伟父子刚刚和另外五户亲戚一起,成立了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们把产的水稻让加工厂代加工,然后配自己的包装,销到市场上。“我们种的是纯有机人工稻,成本高,如果直接卖稻就吃亏了。”周全介绍,如果加工卖米,每斤稻至少多得1元钱的利润。2014年,这个合作社种了近300亩水稻,他们打算2015年继续扩大规模。

  五常镇远景村农民李玉双的合作社,则有了四年的闯市场经验。2014年,全村已经有110多户农民加入了这个合作社,大家把水稻交到合作社的价格是每斤稻2.43元,比市场价高出近5角钱。合作社卖米有利润后,社员还有分成。李玉双偷着告诉记者,由于闯市场成功,村里越来越多的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而且目前已有商业资本准备收购他的合作社。

  为了争夺大米利润,五常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组团闯市场。五常市副市长杜泽春介绍,五常市目前已有各类合作社2680家,其中水稻种植合作社逾2000家。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与米企争夺市场利润。

  米企:经营管理模式生变,介入水稻种植,产业链拉长

  在稻农精打细算闯市场的同时,企业也变得活跃。一些米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部分企业不再单纯依靠收购稻农的水稻,而是购买土地经营权直接进入水稻种植领域。

  五常市民意乡金鑫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魏鹏鑫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的3000亩“控制面积”多是从农民那里流转来的耕地。企业租农民的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只买耕地经营权,每亩价格是800元,另一种方式是连劳动力一块购买,一亩地加上一个劳动力的价格是1500元。魏说,企业进入种植领域,原料成本可降低一块,在市场竞争中有优势。

  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五常市投资建厂的米业加工企业,大多有了自己的“控制面积”。

  部分企业调整市场定位,由产品的高端高价向平民化平价化转向。五常市金福粮油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33000多亩的“控制面积”,加工环节更是拥有了30万吨的产能,约占全部五常市水稻产量的五分之一。公司董事长乔文志说,现在企业生存方式不一样了,有的企业小,卖的少,利润高,其有自己的市场。金福粮油这样的企业,是靠加工销售量获取利润。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优势,一些企业正在向两端延长自己的产业链。乔文志说,现在他们企业用水稻副产品加工米糠油的技术已很成熟,现在100吨水稻出10吨糠,10吨糠产油0.5吨,这个企业的生产线,可以消化所有五常加工企业的米糠。

  五常葵花阳光米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经理边永胜介绍,这个企业早就拥有了自己的水稻研究所,产品有30多个系列,企业的方向是进军中高端市场。

  东方粮仓五常稻谷产业有限公司质检员石宝亮说,公司目前是一种全产业链的模式,公司目前耕种13000亩地,拥有三个产业链公司,从种业到示范园区,再到加工厂,一应俱全。该企业甚至在海南拥有自己的育种基地。

  在销售环节,五常市的稻米企业也在加速转型,原来利用代理商在各地层级分销的模式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各大城市的直销店。

  民乐乡阿里郎农业机械化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云飞认为,多年来,五常大米的最大利润不在农民,也不在合作社,而在经销商那里。经销商挣得“太离谱”了,五常大米价格高时,经销商拿的利润高达每市斤30元钱。为了摆脱经销商,他已经在上海等大城市建直销店。五常市的米业企业,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铺建直销店,这样不仅可以挤掉经销商利润,还可以防止大米被假冒。

  记者采访了解到,五常市的大米加工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很少自己建仓储,采取的是边加工边收稻的方式,巧“借”稻农小粮仓为企业所用,把仓储风险转嫁到稻农身上。在节省仓储成本的同时,其最大的负面效应是在稻米市场看好时,无法获得更大的利润。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现在五常大米进入涨价时期,而不少企业已无米可售。

  政府:外地稻“洗澡”变五常米,监管面临新课题

  在五常大米市场利润争夺白热化过程中,也掺杂着各种无序和乱象。对这些乱象,人们寄望政府的监管。

  在种植环节,部分农民与企业仍在沿用订单模式。由于订单多由企业拟订,部分企业的订单相当于格式合同,除了对稻农的约束,对企业根本没有太多的约束力。记者在民乐乡得到了一位农民与黑龙江省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收购合同,整个合同对稻农进行了冗长而细致的约定,水稻水分和出米率规定严苛,而对企业的约定只是轻描淡写,甚至把“有偿”提供稻种也当成了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写进合同。稻农说,从来没有工商部门检查合同是否合法公平。

  在五常市采访,记者发现多数米业企业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种植合作社,有的与企业是“合作关系”,有的干脆就是隶属于企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掌控一定面积的水稻原料,二是可以“避税”,因为合作社销售一定量农产品享受免税政策。

  五常市国税局副局长王亚国介绍,五常市有230多家一般纳税人米业企业,一年纳税额仅有2000余万元,除了农产品本身税率低的因素外,还有合作社不用纳税的问题。一位政府人员透露,五常市的种植业合作社有2000余家,哪些是真正由农民发起组成的,按章程正规经营的,哪些是由企业借农民身份证置办意欲钻法律空子的,很少有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检查整改。

  在对企业的监督方面,虽然有关监管部门有一整套监管措施,但这些措施很难从纸上落实到实际。记者在民乐乡一家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公示版》上看到,“社会监督监管责任人”的照片和名字均无内容,而在另一侧的一张《日常巡查情况记录》单,已颜色泛黄,单上一片空白。

  由于五常大米价格高,一些企业把外地稻运进五常市,加工后再充当五常大米卖出去的“洗澡”现象仍然存在。在一家米业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绝口不提水稻来源问题。后来以“采访也没有用”为借口拒绝了记者采访,记者提出的看一看加工车间环境的要求也未被允许。

  对这一核心问题,五常市政府部门曾组织工商、质监、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打假,甚至采取了“四门落锁”的方式封锁外地水稻进入。但“洗澡”现象并未得到根治,个别政府官员加入到给外地稻“洗澡”牟利的行业,给政府监管平添了不少难度。

  五常市冲河镇农民刘权告诉记者,春节前他妹夫和外甥替一位干部收米,在佳木斯附近收水稻每市斤1.51元,这位干部转手卖给五常市某著名粮企的价格就是1.91元。刘权说,他妹夫在给外地水稻“洗澡”过程中出车祸身亡。

  五常市质监局局长赵春雷说,对这一问题,仍有企业钻空子,原来是行政命令式管理,现在要依法监管了,发现执法缺少法律依据。因为粮食市场是开放的,政府部门无权阻止水稻加工企业运输水稻。

  记者在五常市采访,多个企业都认为,五常水稻掺外地稻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比率相当高,但各企业均坚称自己不掺外地稻。

  据五常市政府部门介绍,五常水稻种植面积逾200万亩,年产水稻150万吨。但五常市每年到底运出多少“五常大米”一直是个谜,五常市政府、农业局、税务、质量监督部门都无法给出记者一个明确答案。据推算,五常市所有稻米加工企业的产能逾400万吨(有政府官员介绍超过800万吨),超过全部水稻产量的一倍还多。虽然各企业不满负荷生产,属季节性加工,但五常市运出的“五常大米”远超过其本地水稻所能产出的大米量已成不争的事实。

  为适应改革和市场经济需要,五常市于2015年1月在合并了原来工商、质监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物价等部分部门的职能后,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春雷介绍,新的市场监管局对原有部门职能和人员进行了调整,虽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监管任务,但他们有能力有信心负起对五常大米的各项监管责任。

  从绿色农产品中脱颖而出的五常大米,正从“贵族价”回落到“平民价”。如果说五常大米的价格是在市场经济因素下的理性回落,那么当初有哪些非市场因素助推了这一农产品的价格高企?

  五常大米该如何从真假之辨中破茧成蝶,让品牌效应成为拉动农产品乃至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面对市场经济,五常大米该如何找回“三纲五常”中的“信”字显得尤为关键。

  回归:“福利米”大量消减,“贵族价”直线滑落

  从普通的东北大米成长为全国大米行业的“佼佼者”,五常大米的价格也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变化。

  记者多年关注五常大米的价格。随着五常大米的声名鹊起,2005年左右,五常大米的价格开始逐渐飙升,至2011年末2012年初,五常大米的价格升到最高,市场上一般的价格每市斤达到50元钱,最高的甚至达到每市斤199元。

  然而从2012年秋季开始,五常大米价格开始直线回落,目前的市场价格一般为每市斤5元至8元钱左右,高价米也只有每市斤20元钱左右。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宁夏回族自治区十项措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下一篇文章:羊奶粉还是牛奶粉 替代品间的战争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