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热点聚焦 >> 浏览热点聚焦
倒奶倒逼利益攸关方尊重市场规律
来源:新华网 芦超    更新时间:2015年01月29日    关注度:     【字体:

  如果过去一段时间的奶农倒奶现象是一种“阵痛”,那么“痛”定之后,请让我们思“痛”。

  进入2015年以来,全国多个地区的奶农倒奶甚至杀牛事件,开始在我国的河北、山东、青海等地蔓延。媒体报道称,河北有奶农因卖奶困难每天倒奶4万斤。

  倒奶事件连续登上了多家媒体“头条”,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人说倒奶是因为国内乳企不履行社会责任、拒收奶农的鲜奶;有人将事件归因于进口乳品的巨大冲击,建议降低进口量;还有人得出了“奶源过剩”的结论,主张应由政府主导进行人为调控。

  于是,一幕幕温情的画面出现了:许多人向奶农伸出了援助之手,奶产地政府带头喝奶,农业部在1月8日下发了《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采取措施帮助奶农协调处理卖奶难问题。

  同情奶农却让许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倒奶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即便受到国际奶价下降的冲击,具有相当养殖规模的养殖基地却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却使奶农“遭了殃”。

  这是养殖结构调整的产物。由粗放的原始养殖方式逐步向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奶牛养殖业,这是整个养殖业发展走向成熟的大趋势。推进奶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养殖,成了奶牛养殖结构调整的“奠基石”。

  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表现。把需求作为市场准入的硬杠杆,势必引导奶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原奶市场,廉价质优的原奶一直是乳制品生产企业寻求的目标。饲料价格高企、养殖成本激增等因素推高了奶农售奶的价格;与此同时,随着奶业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乳企已越来越多走出去,越来越多的进口奶源进入中国。相形之下,散户的原奶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自然会被市场抛弃。

  这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随着下游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各大乳企业逐步抛弃了“奶农养牛产奶-企业收奶制奶”的经营模式;2013年的乳业整合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完成了乳制品生产企业之间资产的聚合,更划定了各自的奶源“领地”。自控自建奶源已从乳企的发展目标变为了现实,产业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倒奶成了一种必然。

  我们关心奶农,却也常常忽视一个关键的问题,奶业能够蓬勃发展的前提是让消费者喝上质优价廉的好奶。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意味着安全的品质,稳定的奶源又意味着相对稳定的价格。

  或许,中国的奶业到了告别过去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跳脱出倒奶杀牛这样产业链震荡的痛苦,或许这正是下一个乳白色辉煌的开端。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农业部回应国产米不安全:事实和逻辑上都不成立
下一篇文章:上海生鲜奶收购指导价正式取消 会现“倒奶”吗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