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七 食品监督体制改革
罗云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热点概况:2014年,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也逐步到位。与此同时,基层食药部门改革现状也引起广泛关注。
专家解读:十八大后,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组建成立了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原有的分段监管体制转变为由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领衔的两段式监管体制。部门数量的下降,有利于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有利于形成整体合力,提高行政效能。
从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进展来看,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在职责相对到位,链条连接日益紧密等关键环节,有了明确的进步,监管能力和水平亦有提升。
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这一总体要求,2014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食品安全法》的修订程序。食品安全法的修订,从法律层面巩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成果,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体制制度保障,是“依法治国”精神的重要体现。
专家建议:长远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谋定而后动。近期应在监管职能、监管绩效和中央与地方监管职责划分等方面作出相应调研和调整,治庸提效,并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向纵深处发展。
此外,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监管仍留在国家质检总局,粮食部门负责粮油安全使改革显得还不彻底。新的监管体制下,农业与食药两大监管部门在工作上的衔接仍需特别注意。食品安全监管从业人员的素质仍有待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协调联动仍需加强。
热点八 现代牧业
李胜利,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热点概况:2014年末,现代牧业遭遇重创,接连陷入“污染门”、“病牛门”。
专家解读:规模化、集约化牧场已成为国内外奶业认可和支持的模式,已成为我国奶牛养殖的主体。据国家奶牛体系的数据显示,目前最好的奶源来自国内规模化牧场。目前,我国万头牧场52个,在建的有24个,存栏达到45万头,但只占我国奶牛存栏的3%—5%,不是我国奶业发展的主体。
牧场规模化发展需要考虑如下的制约因素:万头牧场的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切忌没有土地而一味求大、求洋,一哄而上可能孕育着环境和防疫的风险;在我国东北、西北等辽阔区域,可以发展万头牧场;规模化牧场建设和运营,必须做到种养结合,配套好粪污处理设施和土地,通过粪污干湿分离等技术途径,实现粪污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循环利用;万头牧场生产必须加强内控。
热点九 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
任发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热点概况: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我国乳业受到重挫。2014年6月有报道称婴幼儿配方奶粉含40种以上食品添加剂,使得这一产业的“神经”再次绷紧。
专家解读:目前,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值得信赖:产品标准方面,现行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生产设备和检测技术方面:企业近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实现了从原料到产品的全部自动化生产;质量安全与营养指标方面:配方符合东方人的特征,质量与进口奶粉没有明显差异。
专家建议:继续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安全管控工作,建立质量安全授权、生产经营者赔偿和追责等制度。同时,发挥消费者、学/协会、媒体等监督作用。
热点十 食品添加剂
孙宝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热点概况:被称为食品安全问题“替罪羊”的食品添加剂,在2014年公众对其关注热度不减:赛百味“鞋底面包”激发了公众对于“偶氮甲酰胺”的热议,还有央视曝光鱼肝油的问题以及儿童牛奶中食品添加剂、白酒中甜蜜素等一系列问题。
专家解读: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中国古代早已开始使用食品添加剂,如豆腐中的卤水等。如今,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更加突出。食品添加剂能满足人们对食品营养和安全的特殊需求,如婴幼儿配方奶粉正是因为添加了维生素、矿物质、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食品添加剂才使得其营养更接近母乳。
科学认知食品添加剂应掌握如下三个基本观点:食品添加剂在法规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使用是安全可靠的;凡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都属违法行为,应予以打击;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等均属违法添加物,不能让食品添加剂替它们背黑锅。
热点十一 大连海参-抗生素
朱蓓薇,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陈峰,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
热点概况:2014年9月,央视曝光“大连养殖户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养海参”,报道渤海湾海参养殖户为提高海参幼苗成活率,会在参苗池里添加大量药物。
专家解读:央视的报道原意是指海参养殖由于排放污水问题造成对海洋环境及生态的破坏。然而,该报道却被很多其他媒体诠释为用大量抗生素养海参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事实上,国家对养殖业使用抗生素有严格的规定,正确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鉴于目前海参育苗多半是采用规模化生产,有可能出现“密度过大、水体污染、发生疾病”等情况。因此,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在海参育苗阶段允许使用抗生素或用微生态制剂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在育苗阶段,按规定正确使用抗生素不会引起海参的食用安全问题。
对生态和环境而言,建议有关部门对海参养殖业的污水排放定期抽检并进行严格监管。应加强监管,防止海参养殖过程中违规大量使用抗生素。海参养殖户应严格按照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定实施养殖和管理。加强海参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并建立可追溯体系。
热点十二 毒豆芽
钟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热点概况:2014年伊始到年末,不断有“毒豆芽”加工黑作坊的新闻被曝出。而毒豆芽事件的核心就是AB粉(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膨大剂、,乙烯等化学试剂。
专家解读:安全性证据表明:6-苄基腺嘌呤(6-BA)和GA按急性毒性分级属无毒。两者均未发现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可靠证据。6-BA按欧盟的ADI,相当于成人每天吃4公斤,是实际情况的千倍以上。GA比6-BA还安全300倍。6-BA、GA、4-氯苯氧乙酸钠(4-CPA)都不会对人造成“催熟”效果。
我国管理部门将6-BA、GA列入《豁免残留限量农药名单》。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的结论:按最坏的情况估计,各人群的6-BA摄入量也远低于安全量。
对待“毒豆芽”事件的主要观点:一是“是否违法”和“是否有害”是两码事;二是即使安全,说不让用,就不能用;三是打击违法行为,不宜上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