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热点聚焦 >> 浏览热点聚焦
食品干燥剂 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
来源:北京晚报    更新时间:2014年10月23日    关注度:     【字体:

包装食品中的小包干燥剂,看上一眼后随手丢掉,这是多数人最平常不过的做法。然而,每每听到干燥剂破损后被误食灼伤食道或其粉末入眼灼伤眼角膜等新闻后,人们难免心生后怕。食品干燥剂,危害指数到底有多大?

  供图/华盖创意

  石灰干燥剂占主流 破损后威力最强大

  膨化食品、海苔、干果、口香糖……在人们所熟知的各种包装食品中,不少都会在包装中加入干燥剂,以防食品受潮。在记者针对消费者所做的走访了解中,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包装食品中的干燥剂都有“不能食用”的认知,但也都明确表示原因未知。

  对此,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食品安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健康管理师范琳琳介绍,目前以生石灰和硅胶为原料的食品干燥剂最为常见。特别是生石灰,在食品干燥剂中一直被广泛使用,因其吸水性强,来源方便且价格低廉而“流行”。然而,生石灰即氧化钙属于碱性物质,遇水变成熟石灰,这一中和反应过程会有热量产生甚至爆炸发生,生石灰被误食或不慎入眼,就会损伤消化道或眼结膜,后者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失明。

  而作为石灰干燥剂的替代产品,硅胶干燥剂近年来则逐渐“受宠”。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无毒、无腐蚀性,性状稳定且吸湿能力较好。硅胶干燥剂也是欧盟唯一认可的干燥剂种类。只是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讲,硅胶干燥剂的成本要比石灰干燥剂高。

  业内人士指出,一般情况下看,食品企业首先会从干燥剂的安全性角度考虑,其次才是成本问题。特别是石灰干燥剂使用过程不可逆,一旦吸水变硬便无法吸更多水了,这也是其逐渐会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远离安全隐患 责任在家长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孙涛表示,从食品药品包装规定上看,干燥剂的包装要有抗强度,且应在干燥剂外包装上标注其主要成分及有害结果,并做出安全提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食品企业一般会在干燥剂包装上标注“不要食用”,少数会注明应远离儿童,但通常都不会有禁止入水等警示字样。

  然而,孙涛提出,对于干燥剂的主要“防范”人群——儿童来讲,让孩子远离有安全隐患的干燥剂,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于家长。“其实,无论是什么成分的干燥剂,只要不破损、不沾水,就都是安全的。”消费者在购买回带有干燥剂的包装食品后,首应做到不让孩子接触。万一误食,硅胶干燥剂不会有太大问题,误食后可以直接排出体外,入眼需用清水从内眼角往外眼角冲水即可。如果是氧化钙成分的石灰干燥剂,误食后则可用水、牛奶稀释,饮水量不要过大,成人在120至240毫升,儿童每公斤体重10毫升总量不超过200毫升即可,稀释后迅速送往医院治疗,切忌用醋、酸中和;若是不小心皮肤沾染石灰干燥剂,则需要用大量的清水冲洗,简单处理后立刻去医院。本报记者 王怡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顶新否认黑心油流入大陆
下一篇文章:质检总局紧急组织排查越南大幸福公司油脂输华情况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