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热点聚焦 >> 浏览热点聚焦
水质安全受困最后一公里 二次供水成治理盲区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新时间:2014年05月13日    关注度:     【字体:

 近年来,随着水污染、发黄、有异味、毒器材等自来水公共事件的发生,自来水安全成为人们切身的关注。《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除了水源地水质下降、自来水厂处理工艺落后外,一些用水单位二次供水设施存在设备老化、不能定期清洗的现象,水质合格的自来水在经过这一环节后,被污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二次供水指“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储存、加压等设备,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备供水经储存、加压以后再供用户的形式”。业内人士认为,二次供水存在的风险隐患亟待重视,建议国家出台统一的二次供水管理规范。

  自来水之“脏”触目惊心

  环保部日前发布消息称,我国有2.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这一结果触目惊心,但也是意料之中。”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在水源地水质下降、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和管网设施老化等约束下,尽管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但是并不代表是健康的水。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天津、广州、石家庄、南京、武汉、呼和浩特等城市的水务界相关专家,他们均表示,水源污染之“脏”,是自来水水质安全最大的问题。如果源头污染,就会导致后续环节负重难行。

  记者在京津水源地看到,由于上游和沿岸保护红线范围内并未做到有效保护,导致一些水源地库区周边垃圾遍地、矿山私采乱开,库区水面开发旅游、网箱养鱼,水质遭到严重染,使得作为饮用水的水源标准不断放宽。

  “仅靠一、二类水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饮水需求,三类水也开始作为自来水水源。”北京保健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赵飞虹说,水源水质本身就“脏”,再加工也出不来健康的水。水利部近日公布,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较差,只有约30%达标,主要是富营养问题,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约为40%。

  目前,我国城市自来水加工普遍采取加氯消毒处理,但氯气消毒的副产品会形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聚合物,因此工艺之“脏”令人担忧。在天津市中法芥园水务有限公司自来水厂车间,记者不仅看到了从浊水处理到清水的过程,还闻到一股刺鼻的氯气味儿。该厂负责人说,遇到水质情况不好的时候,还要加更多的消毒剂。

  水龙头铅超标之“脏”也成隐患。近日,温州市家庭作坊生产的“毒水龙头”被曝光,经检测其锌含量超出国家标准10倍,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81倍。傅涛说:“这样的‘毒水龙头’放出的不是水,而是毒!”

  而记者调研发现,二次供水之“脏”更成为影响自来水水质的又一重大隐患。

  二次供水设备卫生状况堪忧

  为保证高层建筑供水,二次加压有个蓄水池,自来水在此停蓄,疾控部门的检测不包含这个环节,一些二次供水设施的卫生条件不堪入目,极易导致饮用者感染疾病。

  自来水涉及千家万户,记者在河北、湖北调研了解到,各地供水企业严把自来水出厂关,同时出厂水中加放适量氯气,以达到在市政管网中仍然有一定杀菌消毒的作用。但是,从居民家中水龙头流出的自来水水质是否达标呢?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自来水从出厂到居民家中,二次供水成“最后一公里”污染治理盲区。

  《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1999年2月3日建设部令第67号发布,2004年7月23日根据《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将二次供水定义为“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储存、加压等设备,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备供水经储存、加压以后再供用户的形式”。

  河北衡水市自来水公司总经理郑建恒说,市内自来水管网的水压一般只能输送到三、四楼,五层以上的小区需要二次加压。为保证高层建筑供水,二次加压有个蓄水池,自来水在此停蓄,疾控部门的检测不包含这个环节,这是导致自来水污染的一个隐患。楼房住户多,水箱的水循环快,住户少,自来水停蓄时间越长,污染越严重。

  曾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调研的武汉市水务集团总工程师邱文心说,一些二次供水设施的卫生条件不堪入目。一般来说,二次供水设施归小区物业管理,部分小区能定期清理水箱,有一些小区的二次供水储水箱常年无人清洗。有的二次供水设施在单独房间,无专人看管,出入方便,由小区老头老太太临时负责,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业内人士介绍,二次供水的水箱容易变成微生物滋生的温床,产生淤泥、青苔、杂草甚至红虫,导致饮用者感染疾病。没有严密的监管,如果有人恶意投毒,后果不堪设想。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个别老旧小区看到,小区内二次供水水箱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常年未清洗、消毒或未盖加锁。水箱内都是淤泥杂质,虫蚁尸体漂浮于水面,铁锈和脱落漆皮四处散落,甚至还有死耗子等。

  记者询问多位小区物业公司、供水企业负责人,他们表示,二次供水确实存在污染风险,但是污染程度有多重,目前还没有权威部门的统计。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高层住宅不断增多,二次供水导致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管理分散、建设标准不统一、设备缺乏定期维护等,是造成二次供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武汉市水务部门每年有60%至70%的投诉因二次供水水质问题。记者梳理发现,造成二次供水污染的原因有三:

  一是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归业主,管理分散。我国《物权法》界定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为全体业主共有,业主应承担其维护的职责,但目前国家没有出台与二次供水相关的管理办法。石家庄市供水公司总经理刘建波说,自来水供应单位既不拥有这些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也没有得到授权去管理这些设备,供水企业保证水在进入小区时合格,而进入居民家前的“最后一公里”,一般由开发商、物业或房产所有者来负责。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大批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老旧居民小区无人管理或业主自发管理,而业主普遍缺乏管理意识和能力,不愿承担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费用,随意废除设施、改变设施用途等行为时有发生,造成二次供水设施无法正常发挥功能。

  二是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标准不统一。分散的二次供水设施由开发商建设、物业公司管理,开发商在建设二次供水设施过程中,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所用材料良莠不齐。这些设施由小区物业负责维护清洗,至于能否保证二次供水水质,在于物业能否尽职尽责,保障二次供水水质成为物业能否“凭良心”做的事。

  三是供水企业有心无力承担设备的维护。邱文心说,居民的物权意识不强,遇到二次供水影响水质会找政府、找供水企业,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考虑,让企业被动地承担了这类服务。现有水价内不含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和维护,在没有政策、资金的支持下,由供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过大。

  武汉市二次供水的泵房有2000多个,为防止自来水污染“最后一公里”现象,武汉水务集团本打算全部接管,但是接管过程中发现这项工作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太大,接管了170多个,不得不停下来。

  相应供水法律规章缺失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对于二次供水的安全隐患,个别地区探索制定地方二次供水条例。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应加大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真正使二次供水有法可依。

  近年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市区内二次供水设施逐年增长,一些水污染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市民日益关注自身饮水安全,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自来水水质问题,一些地区出现市民堵路、堵政府等群体性事件。

  对于二次供水的安全隐患,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为二次供水管理提供法律依据。邱文心建议,进一步明确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改造、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渠道。新建楼房的二次供水设施建设采用建管合一模式,即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维护由水务集团负责,建设资金列入房屋的建设成本。

  老旧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由政府组织,水务集团实施,改造后由水务集团统一管理,改造资金政府由承担。对于水务集团接管的二次供水设施,通过收取二次供水服务费来进行日常的运营业管理,做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收费”。

  专家建议,在用水管理条例中明确,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主体应当加强二次供水的日常管理,建立水质管理制度和检测档案;定期进行水质常规检测,每季度不得少于一次;定期对各类储水设施清洗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刘大江、秦华江、关桂峰、丁铭、白明山、袁志国采写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母亲节自制爱心菜完胜餐馆 餐馆优惠不敌儿女爱心
下一篇文章:普洱茶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