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鹤山村,1956年国家建矿开始用土法人工烧制雄黄炼制砒霜,直到2011年企业关闭,砒灰漫天飞扬,矿渣直接流入河里,以致土壤砷超标19倍,水含砷量标准上千倍。鹤山村全村700多人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是砷中毒患者,因砷中毒致癌死亡的已有157人。
耕地灌溉只能靠天
68岁的唐熙志家住在湖南省石门县鹤山村,唐大爷家总共有2亩地,就位于离家不远的河边上,虽然自家农田就守着河边,可这些年他却年年为取水浇地的事儿犯愁。唐熙志告诉记者,灌溉全靠天上下雨,打几个池塘攒点儿水浇地。 唐大爷家耕地旁的小河不大,看上去很清澈,唐大爷却告诉记者,这个看上去很清澈的河水里面含有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砷,用这里的水浇地禾苗很快就会死掉。
河里的水不能用,地下水也不能用,挖起来的土砷超标好多倍。
唐大爷告诉记者,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年建在河道上游炼制砒霜的雄黄矿肆意排污,倾倒废矿渣造成的。
雄黄矿排污30多年
村民告诉记者,当地的雄黄矿区亚洲最大,当年雄黄矿生产的时候废气漫天、废水满沟、废渣到处堆,如此状况长达30多年,给当地水质和土壤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978年,国家停止雄黄矿的炼砒行为,随后建起了硫酸厂和磷肥厂,但污染排放仍持续着,直到2011年这些企业因为污染问题才被彻底关停。
从1978年停止炼砒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鹤山村旁的山上仍是光秃秃一片,与周围山上满眼绿色的植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土壤砷超标19倍
鹤山村村民龚兆元告诉记者,当年炼砒和生产硫酸的矿渣,成年累月地堆砌在这条河边,残留的砷便直接流入河里,离它最近的鹤山村是受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
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世纪90年代在石门矿区附近所做“砷暴露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矿区附近的鹤山村、土壤砷含量为84.17-296.19mg/kg,最高值超过我国一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倍。
时隔十来年,鹤山村土壤砷含量有无变化,土壤污染程度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记者就这个问题电话采访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他从1998年开始,便着手进行石门地区砷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工作。
当记者向陈同斌了解鹤山村最新的砷污染的相关数据时,陈同斌并没有给予正面回答,但是肯定了石门地区砷污染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对于农作物生长和人的生存环境都存在危害。
半数村民砷中毒
当年的雄黄矿产区造成的砷污染,现在让周围的居民深受其害。如今,土地没有收成,庄稼也难卖出去,当地农民的生活遭遇困境,不仅如此,他们还因此罹患各种怪病。
龚兆元今年68岁,去年9月份被石门县人民医院诊断为多发性鲍温症,医生在后边加注“慢性砷中毒属皮肤癌”。
据不完全统计,距离雄黄矿百米之外的鹤山村全村700多人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是砷中毒患者,村中患癌症的人比比皆是,根据磺厂医院的初步统计近二十年来,因砷中毒致癌死亡的已有157人,而且因砷中毒引发癌症的患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年龄也在逐步年轻化,砷中毒在这个村子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
村民们认为现在患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雄黄矿生产时肆意排放造成的砷污染,根据世卫组织以及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每升饮用水中砷的含量不能超过0.01mg/L,而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世纪90年代在石门矿区附近做“砷暴露研究”表明矿区附近的鹤山村河水含砷量达到0.5-14.5mg/L,超出标准上千倍。
村民们多次找到矿区讨要说法,一直到2003年初石门县白云乡代表湘雄公司做出回应,同意给每位砷中毒村民一次性补偿医药费、丧葬费共计1千元,虽然做出了补偿,但这1千元补偿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村民来说显得杯水车薪。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石门雄黄矿区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区实施综合整治。在村民唐熙志看来治理工程虽然已经启动,但是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治理结果怎么样,效果好不好他心里也没有底。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