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热点聚焦 >> 浏览热点聚焦
代表委员吁尽快出台粮食法 给饭碗戴“护身符”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4年03月13日    关注度:     【字体: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议题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持续热烈的讨论,大家呼吁应当加快粮食法出台的步伐。

  粮食安全必须警钟长鸣

  “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无疑是个奇迹,但尽管这样,一定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势有清醒的认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对本报记者说,“现在供求平衡压力很大,将来挑战更为严峻——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柯炳生指出,粮食安全不仅是指口粮安全,口粮我们基本自给没问题,但还要考虑到饲料粮和转化产品。“我国去年进口了6338万吨大豆,一部分用来榨油,一部分作为饲料。这些大豆如果在国内生产,需要额外耗费5亿亩以上的土地。”

  柯炳生表示,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原粮消费越来越少,转化产品消费越来越多。“未来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新增的需求主要不是口粮,而是饲料粮。如果饲料粮供应不足,导致肉禽蛋奶大幅涨价,也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深有认同。“当前,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安全的警钟必须长鸣!”张晓山说。

  科技促粮食增产农业升级

  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固原市市长马汉成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在我看来,这需要做到四点:一是改良、修复、提高现有土地产出能力,在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尽最大能力挖掘产出效率;二是上水利工程、垦宜农荒地,增加生产能力;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装备现代化、产品品牌化、经营组织化,保障农田收益和种粮积极性;四是治理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保障土地产出食品的安全。”

  “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农田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柯炳生直言。“应对挑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制定支农惠农政策、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进生产组织形式,但长远来看,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还是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推广应用。”

  柯炳生表示,农业科技不仅指研发、培育优良品种,还包括机械化、深耕、灌溉技术等很多方面。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产量,并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实现现代化。“我有两点建议:第一,不断增加国家农业科技投入,争取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即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20年达到1.5%以上。第二,积极推进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柯炳生说。

  今年将加快制定粮食法

  “确保粮食安全应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纳入政绩考核,用粮食法等法律给饭碗戴上‘护身符’。”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提出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制定粮食法列入了今年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据悉,2012年初,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粮食局负责起草的粮食法已公开征求意见,至今两年有余了,但法律迟迟未出台。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全国人大广西代表团有30余名代表联名,准备提交一份加快制定粮食法的议案。

  3月9日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表示,通过立法把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大政方针确定下来,是十分必要的。他介绍称,粮食法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宏观调控、保障措施等,其中有三个重点:一是保证粮食的供给能力,调动主产区和生产者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二是分清责任,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责任,产区和销区的责任。三是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作出规定,全国一盘棋。

  刘振伟说,现在国务院法制办正在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已经介入,准备加快粮食法出台的步伐。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兰州自来水突现刺鼻异味 信息发布迟缓引发猜测
下一篇文章:解决六千万农村人口饮水到底花多少钱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