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13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我市连创两个唯一――兰州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地州市组团参加;来自我市的“食品安全诚信守望者”傅连鸿,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基层食品从业者代表,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发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面对“我们还能吃什么?”这一质疑时,透过我市多年来在食品安全领域所做的客观努力,透过在今年食品安全周上兰州并非偶然的两个“唯一”,我们或可寻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市委市政府支持食品安全诚信企业
从一个一岁起就患有小儿麻痹的残疾人,到中国食品安全诚信守望者,傅连鸿的成长、创业是一则有着丰富寓意的励志故事。
今年49岁的傅连鸿16岁高中毕业后,到一个残疾人相对集中的社会福利厂工作。但厂子很快倒闭,他和妻子双双下岗。生活陷入困境的傅连鸿怀揣着东挪西凑的800元钱,通过朋友在自由市场租到了一个摊位,卖起了水产品,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艰难的创业历程。
因为一岁时就患有小儿麻痹,双腿肌肉萎缩,血液循环不畅,平时双脚都是冰凉的,每到冬天双脚便会被冻烂,当夜晚自己给冻疮上药时,他只能偷偷流泪,默默承受。
虽然付出许多的艰辛,但首次创业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再苦再难我都是本本分分经营,从来没做过一件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的事。事业虽然没起来,但得到了大家伙儿的认可。”
1998年底,傅连鸿借贷了12万元转接了一个火锅店,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之路。凭着从失败中吸取的教训和总结的经验,他深深懂得要想搞好餐饮业,就要将心比心,为消费者着想;想要长久,首先是食品必须安全和卫生,其次还要诚信待客,要让顾客花最少的钱,吃到满意安全的饭菜。
每天原料进货,他都要亲自定点、验收,选择合法的供应商,及时索要票证,大到大宗的米面油肉,小到一包调料,没有检验检疫证,来源不明、渠道不清的坚决不要。
他的餐厅加入到虚拟养老院的行列后,每天都有200多位老人就餐。老年人体弱易病,为了他们的健康,傅连鸿要求必须做到餐具每天严格清洗消毒,烹饪严格按安全操作。
他经常给自己的员工讲,什么都可以做假,人的嘴是谁也骗不了的。傅连鸿说,“打个比方,我的酒店有一道几乎桌桌必点的名菜――酸辣海参。如果我自己不用传统和安全的食用碱方法来发,而是去市场购买已水发过的海参,每个月就能多赚3万多元。但对顾客来讲,这就是犯罪,用工业碱发的海参对人体是有害的,良心不允许我这样做。”
正因为从采购到制作到餐桌的全过程严格把关,他的菜品得到了顾客和就餐老人的一致好评。至今,他已为超过10万人次的老年人提供了餐饮服务。
傅连鸿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许多餐饮界的同行都来问他究竟用的是什么高招,他的答案是,“把心摆正位置,把事做到实处,重诚信,讲良心,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傅连鸿先后荣获“甘肃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和“甘肃省十大杰出残疾人”称号,还当选了甘肃省十一届政协委员和兰州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
)“你是一个残疾人,还为社会做贡献,党和政府感谢你”。这是2013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虚拟养老餐厅时对傅连鸿说的一句话。
傅连鸿说,“当时,我激动地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但是,我却在心里默默地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一定要发展和壮大,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加安全的食品。’”
兰州食品安全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傅连鸿无疑是我市食品从业者中的杰出代表,但绝不是唯一的个例。
记者了解到,兰州市现有各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75家,各类食品经营单位24995家,餐饮服务单位11000余家,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近3000家,各类食品摊贩8000余家。监管数量约占我省总数的四分之一,且每年按照20%的速度递增。
在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已经成为各级领导的重大责任,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县区和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全年综合目标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近年来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列入省政府目标考核的食品安全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这个体系内,我市把监管重心向基层倾斜,把监管力量向基层延伸,探索建立以食品药品监管专干为主,协管员、信息员和社会监督员及食品药品公益性岗位为辅的“一专三员一岗位”基层食品药品协管体系,在乡镇(街道)成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主要行政村(社区)成立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室,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
这一模式获得“首届全国食品安全制度创新优秀事例奖”。
“数字兰州”的建设,加快了全市各领域采取信息化手段推动工作高效落实的步伐,食品监管领域也是如此。
比如,在农业投入品监管方面,农业部门建成了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城关区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
在食品流通环节,工商部门运用无线网络执法平台、移动查询终端等开展食品市场监管。
商务部门建成了电子监控网络系统,对各定点屠宰厂的出入口、待宰圈、急宰间、生产车间、批发市场、无害化处理等全程进行视频监控。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大型餐饮领域大力推行电子台账及远程电子监控系统等等。
如今,我市在市区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定点屠宰厂以及部分标准化菜市场和餐饮单位均建设了追溯系统,所有肉菜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使用IC卡、溯源秤交易并上传交易信息,消费者手持购物小票,通过查询机、公共服务网站、电话等方式,便可直接查询肉菜来源,实现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与此同时,坚持每季度集中发布食品安全监管情况、监督抽验情况、重点品种质量安全状况和消费警示等信息,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餐饮服务单位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公示制度,设置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公示牌,在解决知情消费、放心消费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织一张让市民放心的食品安全网
以前,每到晚上,有些饭馆的工作人员提着泔水桶,趁着大家不注意的时候,撬开下水井盖直接将餐厨垃圾倒下去,这样的镜头也许人们还有记忆。
但现在,每到固定的时间点,餐厨垃圾车会按时来到餐饮店门口,收集当天各个餐馆产生的所有餐厨垃圾,成了城市里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
2010年3月,兰州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建设启动,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个符合循环经济模式对餐厨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示范工程。
一年后,项目基本建成试运行,年产生沼气769万立方米,年发电1533万kwh,年产热能18900MJ,生产生物柴油10000吨,有机肥50000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5000吨、COD5274吨、氨氮4吨、氯化物219吨、二氧化硫53吨、氮氧化物46吨,节约标煤9709吨,最大限度地将餐厨垃圾加工处理,变成再生资源和能源重新回到生产或消费环节。
为了改变现有食品加工零散、混乱和难监管的局面,我市又启动建设了主食厨房项目。项目建成后,我市将对城区熟食品加工进行划行归市,即食品监管等部门将组织食品加工经营业主,在规定期限内迁到九州“主食厨房”园区进行集中生产经营。
届时,食品药品监督、质监部门将停止对熟食品经营企业的证照年审,不再办理新的许可证,工商部门停止对城区内熟食品经营企业的营业执照年审,不再颁发新的营业执照。进入兰州城区各大市场、超市、酒店的四大类熟食品,必须凭九州“主食厨房”配送园区统一制作、发放的准销标志进行销售。
在食品安全领域倾注的心血和精力,也换来了应有的结果。
多年来,我市面粉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食用油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基本实现了粮油“食用安全、风险可控”的目标、县城以上城市生猪进点屠宰率实现了100%,乡镇进点屠宰率95%以上,肉品受检率100%,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100%的目标任务。
全市117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共配备乡街监管专干117名,选聘义务协管员727名、信息员959名、监督员556名、公益性岗位监督员108名。
今年,针对职业打假人多次投诉我市食品企业情况,市直有关部门集体还约谈16家企业,通过约谈帮助企业分析查找问题原因,指导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督促企业改正违法生产行为,达到“一个问题,一次约谈,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目标,从而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1个,首批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区)2个;市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16个,示范街15条,餐饮服务环节放心消费企业门店115家;区(县)级示范街2条,示范店25家,审核申报国家示范县(区)1个。
我们还能吃什么?没错,上述这一组组数据,就是这个问题的“兰州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