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热点聚焦 >> 浏览热点聚焦
阜阳毒奶粉案10周年:当地村民咬牙买进口奶粉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3年05月27日    关注度:     【字体:

点击浏览下一页
 

2004年4月22日,受到劣质奶粉伤害的婴儿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图/CFP

  2003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引起全国对食品安全领域的关注,如今十年过去了,“大头娃娃”的名字也逐渐远去。然而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绝非只有冰冷的数据,当地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警惕和“育儿经”的改变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大头娃娃”事件也掀起对阜阳的问责风暴,阜阳市在食品安全领域加大了市场巡查力度,但当记者试图联系相关部门了解近年食品监管工作的成效和困难时,这些部门却对有关话题讳莫如深,拒绝记者采访。

  据新华社电

  在安徽省阜南县朱寨镇的邓庄小学,已经上四年级的小旭(化名)课间休息时静静地望着窗外发呆,与同龄男生比起来,小旭显得格外“文静”。这个曾经的“大头娃娃”或许并不知道,十年前,阜阳的劣质奶粉在食品安全领域刮起了怎样的风暴;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大头娃娃”家庭都还好吗?

  故事一老师提问,他反应半天才回答

  2003年5月起,安徽阜阳农村地区相继发现婴幼儿出现头部肿大、体重减轻、低烧不退的怪现象,经查都是食用劣质奶粉而重度营养不良所致。此次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中,12名婴儿被营养价值还不如米汤的奶粉夺去了生命,229名婴儿因为营养不良成了“大头娃娃”。

  十年的光阴流逝,除了稍显瘦弱,在小旭身上已经看不出“大头娃娃”的痕迹。小旭的奶奶刘孝珍告诉记者,像阜阳其他农村家庭一样,小旭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旭出生之后就一直由她和老伴照顾。

  “当年家里条件不好,但哪里会想到便宜的奶粉竟害了孩子”,刘孝珍回忆起往事仍心有余悸。小旭吃了3个月的劣质奶粉,体重一点都没有增加,还出现浮肿、拉肚子等症状,为了抢救小旭,家里花了近7000元。

  “学习上,小旭比一般孩子要用功很多,各科成绩却总在70分上下徘徊。有时候老师提问,他也要反应老半天才能回答。”邓庄小学校长肖贵乾告诉记者,如今,小旭的学习和生活都被家长委托给他照料。

  故事二没告诉儿子曾是“大头娃娃”

  彼时30岁的阜阳市太和县三堂镇农民高正,当年没有想到,自己为挽救儿子生命的朴素冲动而较早举报劣质奶粉,居然让他“忽然”成了维权明星。

  高正的儿子小强(化名)当时刚满九个月,因为长期食用“伊鹿”奶粉,小强开始发烧、拉肚子,后来突然发展成腹部肿胀。“送到医院后,医生说,又是被劣质奶粉害的。”

  十年后的今天,高正在上海开了家软件公司,从事商务咨询业务,经济状况不错,还在上海买了房子。但对于十年前的事情,高正不愿多说。直到现在,高正也没有告诉儿子曾是“大头娃娃”的事情,只为给孩子营造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

  故事三现在吃饭前必须让孩子洗手

  2003年时,阜阳市颖泉区周棚镇人张林伟是一名铁路养路临时工,每天的工资只有27元,女儿小蓉(化名)出生后,张林伟去镇上买奶粉,卖奶粉的经销商曾告诉他,一款叫“绿元牌”的奶粉价格便宜,每罐才9元钱,农村人没必要买那么贵的。

  而令张林伟万万没有想到,女儿小蓉吃了一段时间奶粉后,便出现虚胖、颈部溃烂等症状,张林伟先后将女儿送进阜阳周棚卫生院、阜阳妇幼保健院和阜阳市人民医院治疗。2003年8月,小蓉离开了人世。

  女儿出事之后,张林伟与经销商张俊田签订书面协议,张俊田承认是其销售的劣质奶粉造成小蓉死亡,并自愿赔偿12000元,但有2000元至今未兑现。

  2005年,张林伟和妻子又生下一个儿子。同村的邻居们则大多数盖起了小楼房,而张林伟一家人仍住在老房子里。

  现在的张林伟变成了一个“谨慎”的人,吃饭前必须让孩子洗手,去商店买食品则会主动索要收据或发票。“没啥别的想法,就是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地成长,将来能有个好出路,我想这也是所有受过伤害家庭的心愿。”张林伟说。

  [改变]

  村民“育儿经”已经发生改变

  农忙前夕,在北京打工的戎刚回到了家乡安徽省阜阳市苗集镇,与过年回家时一样,戎刚最重要的行李是一大背包的奶粉。见到记者,戎刚立刻拿出一罐奶粉询问,“你帮俺看看这奶粉正宗么?”

  阜阳作为我国重要的民工输出地之一,不少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家中长辈抚养,因此奶粉喂养孩子在阜阳农村非常普遍。“大头娃娃”事件较早的举报人之一,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刘晓林告诉记者,农村老人多数不识字,也没有辨别意识,使得劣质奶粉在农村很有市场,也是事件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非昔比。戎刚的孩子今年刚满一周岁,孩子出生后,夫妻俩就做好了分工,丈夫在北京打工挣钱,妻子则在家专心照料孩子。“0到3个月、3个月到6个月……1年不到的时间,已经给孩子换了5种进口奶粉喂了。现在经济条件比过去好一些,但也不知道哪种好,就知道挑价格贵的买。”戎刚告诉记者。

       朱洪荟家住阜南县朱寨镇大田村,她的侄子小旭(化名)曾是受害的“大头娃娃”之一。尽管家境不太好,朱洪荟的女儿一出生,她和丈夫还是咬着牙,给孩子买进口奶粉喂养。朱洪荟说,“孩子现在11个月大,吃的奶粉每罐100多元,只够吃一个星期。奶粉经销商推荐说这个牌子好,也没多想就买了。”

  朱洪荟的丈夫不相信镇上集市卖的奶粉,在外打工的他也经常寄一些奶粉回来。朱洪荟和老人在家守着几亩田,丈夫一个月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每月的奶粉钱成了不小的开支。朱洪荟说,“为了孩子能健健康康的,不多花点钱能放心么?”

  更有家长开始排斥奶粉喂养,阜南县苗集镇大蔡村村民戎慧的女儿小婷(化名)也是曾被劣质奶粉伤害的“大头娃娃”,8岁之前经常生病,现在也十分挑食。为了避免悲剧重演,2005年戎慧生下儿子苗雨浩后,坚持母乳喂养,现在的苗雨浩比姐姐小婷要壮实许多。

  “大头娃娃”事件影响的远不止村民的消费观念。记者来到阜阳市三里湾批发市场,当年正是从这里,大量的劣质奶粉流向了农村市场,而今这个市场几乎已经没有店家从事奶粉销售的业务。对于当年劣质奶粉事件,当地人都不愿多谈。

(原标题:10年了,阜阳大头娃娃还好吗)

返回首页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问题糕点再敲食品安全警钟
下一篇文章:召回食品销毁证据需留两年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