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热点聚焦 >> 浏览热点聚焦
叶檀:谁能保护食品安全?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更新时间:2013年03月15日    关注度:     【字体:

  不用到“3·15”,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时刻触动着大众敏感的神经。从车辆到食品,最终到饮用水、空气,无人能够在环境灾难中幸免。

中国产品的信用折价让人痛心,已成为经济转型的最大拦路虎,不仅在国际上销量存疑,甚至在国内都不被信任,国内消费升级最大的受益者可能不是国内企业,而是质量有一定保障的外企。这在奶粉行业上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

产品信用折价有些是经济增长过快、消费增速过快的必然产物,只有放慢速度、改变上游产业结构才能解决质量问题。

我国牛奶消费增长速度全球第一。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中国奶业的分水岭,此前高速增长,此后原地踏步,为之前的高速增长付出惨痛代价。据乳业专家王丁棉发表的《中国奶业面临机遇与挑战》报告显示,在2008年之前的10年中,国内乳品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生鲜奶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7.4%。而自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后至今生鲜奶总产量年均增长率骤降到1.29%,国外奶源的进口量大增近500%。随着进口奶源价格上升与本土价格竞争激烈,目前全国700余家乳品加工企业中亏损的企业已接近40%。这四年多以来,我国人年均占奶量仅略升0.3公斤,这才是有些安全保障的奶源正常的增速。

国内奶源70%由散户饲养,曾任以色列驻华使馆农业参赞的专家以斯拉·萧沙尼表示,中国的奶牛年均产奶量仅为4000至4600公斤,只是西方标准的1/3。

一个小农经济的模式,不可能支撑起庞大的乳品产业链,小农生产方式只能与以往的消费结构、人口数量相匹配,一旦超过生产的临界值,各种注水、注毒行为,也就可以想见。小农散养、低标准甚至无标准的上游畜牧业,直接制约了中国的奶业发展,奶业如同铁矿石,上游控制在他人手中,中国成为加工制造大国。无质量、无标准,就无优质品。

不仅牛奶,我国生猪等家畜饲养,同样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局限,没有上游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希望食品产业质量能够异军突起,无异于痴人说梦。

上游生产标准不严,而那些为了眼前政绩,为了快速致富,对重金属、地下水污染等视而不见的行为,加剧了食品低劣现象。重金属污染之地,粮食质量不可能好,土地板结,粮食不可能有机。

如果说中国的奶业标准受制于现实,不得不低于国外标准,那么在汽车等行业标准低下,则是在发展经济、保护企业的幌子下,对消费者利益的剥夺。

国内消费者愤愤不平的是,全球汽车巨头召回问题车,独独遗漏中国市场。跨国企业的双重标准常常打着“中国车型采用的零部件生产商不一样,导致没有该类问题”实行市场歧视,跨国巨头们以中国规格为托词,以中国零配件国产化率为诱饵,看清中国相关法律体系、机构认证透明度不足等漏洞,有意为之。

近两年本土品牌汽车在乘用车领域的召回数量仅为4例,今年1月1日起实行的缺陷汽车召回新条例有所弥补,补偿仍然偏低,可能存在经营者与生产商的推诿现象。

中国出口的食品往往是质量最好的,但价格常常低到令人羞耻的程度。即使以降低标准增加合格率的办法,也不能说服消费者消费国内奶粉,即使把优质食品出口到国外,也无法改变信用折价的现实。

黄浦江死猪事件,让上游小农经济、地方政府执政乏力大曝光,还暴露出中国食品安全的致命伤,那就是国民对污染的麻木,与环保素质的低劣,他们甚至对近在身边的死猪都淡定自如,在空气高度污染中谈笑风生。

破坏性的高速增长、一盘散沙的小农经济、九龙治水的多头管理、对环境的麻木,一起构成了低劣食品的保护伞。降低发展速度,修复环境,建立环保利益链条,让信用得到收益,建立现代农业,改变国民素质,是食品安全必不可少的基础。

连自己都不保护自己,谁能保护我们?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确保食品安全还需抓好源头、标准、惩治——食品工业大省代表把脉食品安全问题
下一篇文章:日本曝马肉丑闻 将原本应加热的马肉伪造成可生食肉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