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垃圾”一词来定义食品,多少有点诡异。垃圾食品的英文翻译是“junk food”,按照英文的字面理解,本来是指“没有多少营养的食物”。但“没有多少营养”并不等同于“垃圾”。因此,翻译成中文,“垃圾食品”有污名化该类食品的嫌疑。
而在日常会话中,“垃圾食品”的说法多少也暗含着自警、自醒的意味,一如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字样。笔者曾在某快餐店门口听到一母亲劝阻孩子:“不要吃那些,那些都是垃圾食品,会让你骨头变软,没有力气……”可见,垃圾食品即使不“垃圾”,形象也好不到哪去。但“垃圾食品”到底不像香烟那般有害,“垃圾食品”的电视广告往往拍得很诱人。
最典型的“垃圾食品”大概要数方便面。油炸、没营养、不健康、添加剂繁多、含致癌物质、高热量……集诸般“罪状”于一身,难怪方便面常常出现在一些不明不媚的影视剧镜头中,几成屌丝标签。而在这种食品的身上,除了标签化地反映窘迫的生活状态,更蕴含着某种超越食品层面的处世观。方便面虽然可能算不上健康食品,但在求快、求饱的人那里,依然很有市场。世界转得太快,老汤慢炖早已跟不上节奏,于是,“速食”的观念和做派蔚然兴起。难怪,喜欢“速食”的80后及其50、60后父母间,会有众多观念上的偏差。
当然,稍加搜罗就会发现:“垃圾食品”名单里不仅仅有方便面这类油炸食品,还包括汽水、可乐,奶油制品,冷冻甜品类食品,加工肉类食品等,而这些食品在哪里出现得最全?很显然,是一些大型国际连锁快餐店。因此,在洋快餐品牌陷入舆论漩涡的同时,同情者寡,毕竟,“垃圾食品”的营养、健康状况是这些食品永远也迈不过的坎儿。
腊肠是东莞的一大特色美食,这类腌制食品虽然在理论上也属于“垃圾食品”。但是,因其美味以及较多的原生态化制作,又有谁忍心将其“垃圾食品”归入“垃圾”行列?地道的东莞腊肠短而粗,中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始创这种腊肠的原是个矮仔,他挑着长的腊肠上街叫卖,因人矮,有的腊肠拖到地上,沾上泥沙,不受顾客欢迎。后来,他便想办法,把腊肠制得短而粗。再次挑担上街,人们老远就看见那粗大的腊肠,并嗅到腊肠的特别香味,从此生意兴隆。至今,本地人仍然有用“东莞腊肠”来形容一些矮壮而精灵的人的习惯。
从字眼儿上来看,“junk food”不仅指一类食品,创立于1988年的一家同名服装品牌,现在正逐渐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品牌之一。据说,这种品牌还是帕里斯·希尔顿的居家衣服品牌。可见,“垃圾”二字也并不只代表垃圾。
郭杨阳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朱晋(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