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闹塑化剂,却引出三聚氰胺翻案风波,真是始料不及。
白酒塑化剂,事发于酒鬼酒,到茅台酒被检出超标,达到新高度。龙头企业,运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当然不会差。于是茅台酒的媒体见面会上,北大李可基教授谈起了人类的排毒能力。
根据李教授认定的这种能力,就算铅、砷、汞、二噁英等毒物,人类的身体一般都应付得来,何况“一天喝两斤没问题”的塑化剂超了标的酒?光说塑化剂还不过瘾,李教授还表示,三聚氰胺成年人拿着喝也没事。
塑化剂和三聚氰胺对儿童有毒,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了,李教授的智慧在于说它们对成年人无害。成年人的“排毒能力”,当然不是儿童可比,但是否强到塑化剂和三聚氰胺一点害处都没有,恐怕也是疑问。
网上曾经有笑话说,吃同样的低劣食品,外国人都躺下了,中国人没事,因为日常已经训练过了。这大概也可以归于“排毒能力”。如果我们每天都吃下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国民的“排毒能力”或许真的就可以举世无双。这样,塑化剂、三聚氰胺之类的添加,还可以说是积极提高“排毒能力”的行为,无过有功。
人类确实是坚强的,正如李教授所说,近代以来,人们接触到的各种毒性物质的含量是大大增加了,但平均寿命却增长了一倍多。但如果毒性物质少一点,同样的医学保健能力下,人类的寿命是不是会更长一点呢,李教授就不说了。
塑化剂与三聚氰胺的毒性是否存在,读一下维基百科,搜一下谷歌百度,不难得到说法。且就算无毒吧,为什么就一定要加在食品里面?无毒的东西很多,并非都是食物;人类吃东西,不是要它无害,而是取其有利。塑化剂和三聚氰胺就算没有害处,利在哪里,为何要跑到食物里来?这也是李教授没有说的,酒企奶企也不会说。
人们了解到三聚氰胺放到奶里,可以标称有更多的蛋白质含量,但它确实不是蛋白质,而只是使仪器的某种计数增加,而这个读数会被视为由蛋白质含量决定。塑化剂跑到了白酒里面,人们了解到有利于使酒在杯子里产生“挂壁效果”,而这个效果又一直被视为好酒的证据。
这些就是酒中的塑化剂、奶中的三聚氰胺的“有利之处”了,它只有利于销路,无利于身体;有利于企业,无利于消费者。而身体要为之消耗更大的“排毒能力”,人们则为消耗更大的“排毒能力”付出高昂的费用。这就好比挖坑把人坑了,来一句“没有害处”,解释为“挫折训练”,可以提高应变能力一般。
企业很聪明,不会承认自己有添加。检测出来了,大抵有三招。第一招是赌咒绝非故意,三聚氰胺怪奶农、塑化剂怪生产运输包装中的塑料;第二招是说“无害”,或“不过量就没事”,而且要请专家说,这就权威、科学;第三招是“有人使坏,打击中国的民族企业”。向来如此,这一回也不会跑掉。
李教授不是等闲之辈,供职北大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兼职于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委员会、卫生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卫生部新资源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专家委员会等等。塑化剂、三聚氰胺喝了没事,使人不免感觉到“公共卫生”将要重新定义,难道这些东西正是向国人推荐的特殊营养、健康生活、居民膳食和食品新资源?
专家为企业或地方政府站台,以“专业意见”向公众喊话,在危机事件中高呼“没有问题”,如同职责。他们是否站在科学一边,谁知道呢,反正专家这两个字就代表“科学”了。危机一出,专家就来指责普通人的见识“不科学”。这不是“屁股指挥脑袋”,只是“利益指挥屁股”,而已。脑袋,貌似有就行了,“专家”名号的作用,就是貌似有脑袋而且是好脑袋。
看到上访,说99%是精神病症状;听到调价,解释调价还远不到位;活熊取胆,断言熊很舒服;酒里有塑化剂,证明每天喝两斤没事;奶里有三聚氰胺,表示成年人喝了无害……例子不胜枚举。现在,禽流感过后,官员兴率先吃鸡,以示不危险;闹过瘦肉精,企业家会示范吃火腿肠,表示很安全。专家呢,我们可不能指望李可基教授每天拿着三聚氰胺喝,把“无害”证明给大家看。实话说,这些站台的专家,还不如给他们扔胡萝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