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热点聚焦 >> 浏览热点聚焦
北大教授称喝三聚氰胺没事 排毒力强?无毒,教授,有毒,人类,身体,
来源:华西都市报    更新时间:2012年12月16日    关注度:     【字体:

 12月12日,在某企业举行的发布会上,北大教授李可基称,三聚氰胺基本是无毒的物质,成人喝下去不会损害身体。他表示,人类几百万年都没灭绝,说明人类的排毒、解毒能力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

    三聚氰胺臭名昭著,俨然成了“有毒”的指代符号,在“闻之色变的舆论态度中,其负面形象已深入民心。随着“毒奶粉”的消隐,它也逐渐退出公共视野,谁曾料,李教授的一席惊人之论,又推向舆论前台。

    李教授的“三聚氰胺无毒”观点,堪称颠覆性的。而他的佐证理据,就是“人类排毒进化论”。也许这番断言,源于个人学识的支撑,只不过为了表述简洁,省去了繁琐的专业论证;而在科学领域,向来不乏多元见解和乖僻结论。只不过,学术允许另辟蹊径,不等于可轻佻地背离常识。三聚氰胺有毒与否,当依据严谨分析、科学论证,而非诉诸感性的口头推演。

    民众不是“行家”,但在是非判断上,他们有着经验化推断:一者,三聚氰胺是化学物,其毒性已被科学验证,更何况,“婴儿肾结石”的严重后果,也确证了它的有害。李教授却口出怪论,背离这基本认知,莫非是“举世皆醉他独醒”?二者,“成人喝下去不损害身体”,也属绝对判断,即便是低毒性,超过剂量,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

    至于将“排毒能力升级”跟“人类延续”简单地塞进因果的筐,也是存疑的。众所周知,人类演化至今,固然跟身体机能升级有关,更与技术发展对环境的重塑、更为文明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再说,“排毒能力强”,就该学着神农“尝毒草”,以身试毒?

    或许是为削弱哗众效果,李教授用了“基本无毒”的表述,看上去,这跟轻微毒性的权威鉴定差之毫厘。但有毒与无毒,已是定性差异,而含糊概述也难以掩盖其“伪命题”的本质。令人想不通的是,既然“三聚氰胺无毒论”经不起质疑,那李教授何以冒天下之不韪,抛出一个误导性结论呢?

    联系起“企业发布会”的发言场合,危机公关式的动机,李教授的信口雌黄,也就不难理解。专家口出谬论,噱头有了,“砖家”帽子也不愁没得戴。再怎么说,专家掌握着不小的公共话语权,定论须谨慎。若是摧眉折腰逐名利,背弃公共责任,难免会声誉扫地。

    而在三聚氰胺问题上,专家发言,更应有着公允向度。就算是轻毒物品,保持警惕、做最坏预测,才是理性姿态。专家频出雷语,辜负了社会期望,也自损公信。但其道德血液,不是几句“要呵护名誉的羽翼”能唤回:当专家谬论总在“学术探讨”的掩体下被豁免,耻感也就形同虚设。也许,只有提升文化性格中“零容忍”的成分,才能有效制衡此类昏话。(文/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茅台塑化剂风波:标杆沦陷?
下一篇文章:三聚氰胺无害?专家不妨痛饮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