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行”尽管品牌没有王老吉叫得响亮,但今天的粤北行却与几年前的王老吉一样遭遇了类似的添加门事件,再一次将“广东凉茶”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王老吉添加门最终以国家卫生部将夏枯草、布渣叶、鸡蛋花三种凉茶原料纳入第三批新资源食品目录画上圆满句号,而此次粤北行却迎来了执法部门的严厉查处,企业正面临一场巨大的生存危机之中。
手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凉茶系列认证、广东省著名商标头衔的“粤北行”,缘何不顾王老吉添加门的前车之鉴,依然我行我素明知故犯?其背后是否有何隐情?对此,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隐情之一:
粤北行遭遇职业打假
粤北行、凉茶秘方传承人蔡能强这几天可是饭吃不香、觉睡不好,企业遭查封他不仅忙于按照执法部门要求安排产品的回收、向销售渠道商解释原因,还得面对各大媒体的压力。
据蔡能强透露,事情起源却并非来自消费者的投诉,而是粤北行近年来遭遇的职业打假。“这些职业打假人士只要有一个来了,就会没完没了,粤北行已经先后遭到几十个自称打假人士的索赔纠缠”,“这些人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主要通过函件索赔,将购买产品的发票复印件、索赔信、私人账号等资料寄到企业,资料如出一辙,没有一个愿意到企业来谈”。
“你不陪,他就到当地各个部门去投诉,包括质监、工商、消委会、甚至是税务、政府,往往职能部门接到此类投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得让企业跟这些人私下沟通平息”,蔡能强称,粤北行为此已经买了几十万元的单,还有好几单没处理,“或许这才是粤北行遭遇添加门的真正原因所在”。
隐情之二:
药食同源目录有待完善?
对于粤北行添加门事件,中华养生研究院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养生研究所所长刘焕兰教授有不同的解读,“尽管国家卫生部已经出台了相关目录,但传统的药食同源的物质是否都已经收录值得商榷,在他看来,全国各地有很多被广泛应用的药食同源物质都没能列入目录,其中就包括粤北行非遗凉茶中的溪黄草和广东知名的五指毛桃等,而灵芝在广东历来就被人们理解为药食同源、药膳同功物质而广泛应用。”
“当然,质监部门目前只能按照卫生部公布的目录作为衡量企业是否违规违法添加的执法依据,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广东凉茶的非法添加应当仍是普遍现象”,刘焕兰称。
据了解,已有几百年历史积淀的广东凉茶,早已成为广东“秋冬防肺燥,春夏去暑湿”的四季皆宜的饮品,并且融入了岭南的文化,成为广东传承、养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光是溪黄草凉茶生产企业就有好几百家,而已经成功申报国家非遗的也有21家企业拥有的36个品牌,132个秘方及专用术语。
刘焕兰认为,历史悠久的广东凉茶如何传承发展已经处于十字路口,早该做好行业规划与规范了。
隐情之三:
此溪黄草非彼溪黄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对粤北行溪黄草应用已有鉴定,在其鉴定报告上记者发现,粤北行使用的溪黄草为“唇形科的纤花香茶菜”(溪黄草),并未列入药典。
据华南植物园负责人介绍,溪黄草有好多种类别,有一种已列入药典,而粤北行使用的唇形科纤花香茶菜并非收录于卫生部目录中的溪黄草。
蔡能强也称,粤北行去年已开始将唇形科的纤花香茶菜“溪黄草”系列产品向国家卫生部申请为新资源食品卫生许可,已经做过毒理化验和胎儿测试,也通过了专家组讨论,卫生部日前派相关人员和专家到阳山进行了种植基地实地考察,有望在今年十二月份申办成功。
产业思考:
成功申遗产业如何保护?
广东省食品(饮食)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对粤北行面临的困境显得忧心忡忡,在他看来,成功通过非遗鉴定的产品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据介绍,2005年,由广东省政府牵头、省文化厅、省食协、粤、港、澳三地有关部门联合对广东凉茶申报通过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定,就是为了保护广东凉茶特色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凉茶历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非遗鉴定实际上首先就是对广东凉茶饮用安全的高度认可,完全没必要谈添加色变。
实际上,广东凉茶产业何去何从早已成为业内人士探讨的焦点,业界已经呼吁好几年的行业标准也一直姗姗来迟,前几天省卫生厅才公布凉茶标准并征求各界人士和企业的意见。
他认为,广东凉茶作为岭南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产业兴衰将直接折射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业标准的尽快制定出台,产业资源数据的调研与分析,系统化专业化的行业规范管理,加上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是保护广东凉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的前提和基础。(刘伟兵 秦 川)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