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华财讯]昨日,备受关注的圣元奶粉“致死事件”终于尘埃落定。经江西当地政府部门鉴定,圣元奶粉合格;男婴因“捂热综合征”致多功能器官衰竭不治身亡。面对检测结果,“受害人”圣元公司终于得以“沉冤昭雪”,其公司负责人也表示:“工商部门这一检测结果在意料之中。”
如同圣元前两年的“性早熟门”一样,短短几日,圣元乳业便感受到了什么叫“世态炎凉”与“峰回路转”,同样的之前备受指责,随后借着权威部门的澄清得以“洗白”;两个情节相似的“乌龙事件”,留给人们的反思的却有许多许多。
其实,事件刚一爆发,人们就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同批次奶粉不会只生产一两袋,为什么其他食用奶粉的婴儿就没出现问题呢?在整起事件当中,不仅婴儿家长甚至包括舆论及一些网民,在未等权威检测公布前,就急于把“矛头”对准了圣元奶粉,似乎因奶粉“致死婴儿事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圣元奶粉“致死事件”刚被曝出,家长和公众就认为祸首必是“奶企”,恰恰与多年来国内乳品形象不佳、屡屡出事有关。尤其是连续数年的奶粉和奶企“负面事件”,一次又一次地重创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和奶企的信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三聚氰胺”事件开始,到之后的圣元深陷“性早熟及奶源地门”,再到前一段时间“蒙牛”黄曲霉素“致癌门”,一个又一个的严重事件,已经把中国乳品的形象打得“体无完肤”。
纵观世界,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避免食品安全问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弥补这种不足和不安全因素的“补漏机制”在当今的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来。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大量的幼儿患者不仅没有得到必要的及时的补偿赔偿,反而被相关部门袒护,至今仍然“寻偿无门”。在国内习惯性的“责任缺失”下,企业又如何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呢?
从大的层面分析,面对这么一起“冤枉门”和“大乌龙”事件,企业和公众双方都应该予以反思。圣元奶粉因“偶然事件”而深陷“冤枉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面对一个“岌岌可危”、“信任缺失”、而又“人心惶惶”的中国乳品市场,“惶恐”的消费者也只能把“想当然”,当成最后一丝聊以慰藉的“救命稻草”了。“一出事”就连累到企业,而不是等真相大白之后再行“讨伐”,这恰说明需要我们弥补和反思的地方太多太多。面对这起“事件”,其实,该反思的不仅是圣元一家,而是众多国内奶企以及整个中国食品界。如何重拾消费者信心,如何打造真正的可让人信赖的行业品牌形象,已成为国内食品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