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家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为数不多的带给消费者信心的乳制品企业——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元)。
这也是家上市当年即出现净利润减少近八成,后又连续两年大幅亏损的企业;这是家上市7年有3年亏损,并且2009年亏损额创纪录的企业;这是家包装成“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税收“超国民待遇”的国有企业;这是家上市7年只有第一年给股民分红的企业。
2010年11月初,三元公告表示将以不低于3.5亿元挂牌出售“少数可以盈利的公司之一”的全资子公司北京华冠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结合今年三元曾对一家房地产公司进行增资,很多人认为三元要投身房地产。
三元曾是乳业领头羊,如今已身处第二梯队。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为什么会这样?
糟糕的2004年、2009年
对于国内乳制品行业来说,2004年是个糟糕的年份,三元也不例外。
经过外来企业以低价为主的多轮营销战,2004年北京乳业市场发生大变局,“强龙”压过了地头蛇,三元在大本营的份额大幅萎缩。
在2004年的最后几天里,三元发布两条重要信息:2004年业绩预亏;总经理郭维健辞职。在十几天以前,三元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北京控股“由于三元亏损拖累了公司整体表现”决定出售所持全部55%的三元股份。
包括三元内部人士以及其他一些乳制品企业老总在内,几乎一边倒地认为上任刚一年多的郭维健辞职就是“迫于亏损”。
三元上市之后连“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的“规矩”都没能守住。2003年,三元上市后第一份年报已经显现了这种颓势,当年公司净利润1282万元,比2002年整整减少78.89%。2004年,三元亏损1.2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创新低。
郭维健黯然辞职之后,钮立平接任三元股份总经理。
钮立平定下目标:2005年、2006年作为三元的调整年,2007年、2008年是恢复增长年,而2009年、2010年是增长高峰期,重回乳业第一阵营。
从后来的年报看出,这个目标的前两步得以实现,而且由于受益于三聚氰胺事件,三元在2008年实现高速增长。
2009年却是一个糟糕的年度。年报显示,三元当年亏损1.29亿元,亏损额一步回到2004年的水平。2009年三元营业收入暴增,但是仍大幅亏损,外界普遍认为“三元‘蛇吞象’导致消化不良”。
钮立平对这种判断显得比较排斥。他对《望东方周刊》说,“如果不是由于整合三鹿拖累,三元2009年不会亏损。”他认为,三元整合三鹿之后一段时间管理成本,以及经营成本都相对较高。
从年报上看,三元对三聚氰胺危机带来机遇的把握并不算成功。除去河北三元的营业收入,2008年、2009年三元的乳制品业务收入增长分别约30%、31%,但是营业成本也大幅增加,导致营业利润率仅分别增长1.18%、1.59%。
市场开拓曾跟着感觉走
2000年以前,三元掌握北京周边八成奶源,但是竞争已经渐渐变得激烈,北京市场的成本压力凸显。加上乳业被认为是朝阳行业,蕴藏着诱人的商机,三元迅速对外埠市场展开扩张。
2001年前后三元亮出三板斧:上游快速圈地争夺奶源,中游资本运作扩充产能,下游放眼全国扩张市场。
在上游,三元先后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与当地企业合作成立多家公司,构建了稳固的三元经济区;
在中游,三元以930万美元从外方手中购得北京卡夫85%的股权,获得北京卡夫日产200吨的产能,当时三元整个日产能也仅800吨;
在下游,三元施行“多头布点、全面撒开”的战略,迅速向全国市场铺开,南下广州、东向福州和南宁,并且决定直捣上海光明的大本营,准备着打一场“持久战”。当时,正在兴头上的三元甚至把香港、澳门、台湾也列入了市场拓展目标。
但随后几年的年报显示,这期间成立的子公司或参股公司很少盈利,最后导致扩张受阻,不得不逐渐收缩战线。此时,在奶牛饲养成本和经营管理成本压力增加,以及外来“轻资产、重营销”型乳企的夹击下,三元在大本营北京市场的份额连续下降。
中国奶协顾问王怀宝曾担任北京市奶牛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总经理,他对《望东方周刊》分析说:“三元那几年的市场开拓就是凭感觉走,甚至有点儿盲目跟风,赶时髦。”
资料显示,三元当时为了降低奶源成本,曾跑到北疆去办奶源生产基地,后因自然环境不适合而导致流产。2003年,三元又到澳大利亚建立奶源基地,由于汇率变化、澳大利亚干旱,以及缺乏在国外的经营管理经验导致巨亏,最后将基地转手。2005年,笼罩在亏损阴影下的三元欲通过上调产品价格扭亏未果。与此同时,伊利、蒙牛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百亿。
时任三元股份董秘李宁向外界回应称,公司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布局方面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