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走出去借力“一带一路”
海外投资近40亿美元 今年或将现大幅增长
近年来,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带来极大的市场。近日,在“2015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刺激之下,今年将成为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元年,或催生7500亿元农业海外投资市场。
粮食连连增,进口年年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至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07亿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实现了“十一连增”。与此同时,海关数据显示,我国粮食进口在2014年也再创新高,仅前10个月的粮食进口量就几乎相当于2013年全年进口量,全年进口总量突破1.042亿吨,其中70%以上进口的是大豆,达到了7140万吨。
一边是国内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一边却是进口总量连年暴涨,这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的基本特征。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这是由于我国粮食需求增长远远超过生产增长。
尽管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2年锁定“三农”问题,但受到我国自身环境资源的压力,单纯依靠国内粮食生产已经很难满足需求。“目前中国的土地自给率只有80%,在农业资源超载运行、环境代价高昂的条件下,只能满足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需求。而如果从国际市场进口10%的农产品,则相当于用国外农业资源补充20%的国内耕地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说。
破解“中国买什么涨什么”
为保证我国粮食供应的长久安全,除了要发展现代农业、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外,实施新型战略,使农业“走出去”,构建全球供应网络势在必行。
“今后中国农业需要的是全球战略,必须掌握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主动权,占据农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程国强表示,“一带一路”正是中国推进农业对外投资、重塑国际农业规则、维护全球市场稳定的有利契机。
事实上,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已经开展了几十年,根据农业部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农业对外累计投资总额39.56亿美元,共有373家境内投资机构在境外投资设立了443家农业企业。央企投资额总计1.61亿美元,占4.1%,其余为地方国企、农垦集团和民企。
然而,中国农业“走出去”并非坦途,除了面临东道国政治不稳定,信息和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等困难外,部分国家也对中国“买地”的举动产生担忧。对此,程国强表示,现在国内对国际市场有两种担忧,一种是担忧国外低价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另一种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传导到国内,影响国内宏观经济。为避免“中国买什么涨什么”的局面,通过制定规则来控制市场波动风险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中国需要明确进口需求,给国际市场以稳定预期。
“农业走出去,绝对不仅仅是买地,而是全方位和立体的,包括贸易和技术交流。”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说。
或开拓7500亿合作空间
事实上,粮食安全不仅是中国关注的问题,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切的问题。因此,粮食合作可以说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进口总额为228.39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8.80%;农产品出口总额为210.32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9.48%。
“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土地集中平坦,物种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力不足,经营方式粗放。如中亚耕地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谷类单产却是中亚最低的,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0%,小麦单产1吨/公顷,仅为中国的1/5,提升潜力巨大。”程国强说。
在韩一军看来,2015年是中国农业海外投资的元年,今后的海外投资规模将出现大幅增长。“根据我们团队的测算,我们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种植业至少有5000亿元合作的空间,养殖业有2000亿元合作的空间,种子领域合作空间有500亿元。”中信证券农业高级分析师刘洋认为,跟沿线的国家比,我国有竞争和研发的优势,具备资金、技术、人才输出的能力,“这个时候走出去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关键期”。
当前,“资金融通”为农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支撑。“三行一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4个平台,以及地方政府及其他基金的建立、银行等社会资本的融入,都将为“一带一路”输送源源不断的资金。这些资金对于农业“走出去”企业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记者 周小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