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实施新《标准》后,茶园进入新一季的春茶采摘。 杨云 摄
中新网贵阳3月26日电 题:中国绿茶种植大省贵州为400万茶农定标准:茶青采摘也有“规定动作”
作者杨云
初春三月,茶园进入新一季的春茶采摘。“适合制作标准高原生态绿茶‘绿宝石’的鲜叶为嫩、匀、鲜、净的正常芽叶,采摘的茶青必须是一芽二、三叶幼嫩新梢。”3月26日,正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里采摘茶青的茶农金仕群告诉记者,“今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种茶采茶,对农残零容忍,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否则企业就不收购。”
金仕群所说的标准,指的是2015年3月15日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贵州省农委联合发布的新的《贵州茶叶标准技术规程》(简称新《标准》)。
据了解,新《标准》突出了贵州绿茶的产品特色,其中,评定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水浸出物高于国标6至7个百分点,达到40%以上,水分、总灰分、碎末茶、粗纤维等理化指标均高于国标。不仅规范了产地范围,还调整了鲜叶等级要求,改变了以前“特级”就是单芽的局面。进一步细化了茶叶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严格规范加工场所条件,并制定了统一保质期,明确绿茶保质期为24个月,红茶为36个月。
“近年来,贵州省初步形成了茶叶标准体系,为规范茶产业全程标准化生产与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贵州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冯建华说,“但是,也存在有的标准已经落后于生产实际,手工生产不适应大市场的需求,有的产品仅有企业标准或无标可循,通过标准化的修订,茶叶企业的加工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中国茶叶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新《标准》的制订标志着贵州省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等10种名茶的生产加工标准升级为省级标准。”贵州省农委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认为,茶叶标准化生产是对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实施全程规范和控制。
“茶叶标准化生产是品牌营销的前提与保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认为,品牌的内部体系构建主要是以科技支撑为主体的标准化生产与销售体系的建立,茶叶产品品牌化营销主要着力点是品牌战略、品牌定位、品牌目标、品牌的内部体系构建、品牌的外部识别和品牌传播策略与方法等等。
“标准化生产,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茶叶标准化是大市场的通行证和必要条件,是创建品牌的基础和前提。”业内专家分析指出,通过标准化,可以把贵州茶的优势和特色打出去,且保证卖出去的茶叶都是一样的,形成初制在全省,精制集中,拼配数据化,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拼配配方,同时保证产品外形、内质、风格等标准一致。业内专家认为,新《标准》将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品牌竞争力,规范茶生产标准化,影响的不只是数千家茶企业,今后400万贵州茶农种茶采茶也将有“标准”可依。
截至2014年底,贵州茶园面积662万亩,约占中国茶园总面积的16%,排名连续两年全国第一。茶叶加工企业近3000家,大型的茶叶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600多条,形成了一个大中小并举的茶叶加工企业集群,逐步朝着中国最大、最生态、最安全的茶原料基地迈进。
“贵州茶产业发展路径从中国茶叶的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到贵州品牌,标准化生产至关重要。”胡继承表示,新《标准》能满足茶企当前的生产需求,适应市场需求,更加突出品牌优势,能大幅提升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满足“初制标准化、精制规模化、拼配数据化”的现代大生产的要求。
目前,贵州省已确定首批505家企业为新标准宣贯企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