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陷"假冒伪劣"消费怪圈
■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调查·消费篇
■本报记者 张娜 程小旭■实习生 张文晖
春节前买的一箱"特浓特"现在还放在徐凯的家里,"纯粹是糖精兑的水水子,喝了拉肚子,扔掉又太浪费,不给娃娃喝,我们大人渴了就喝掉了。"40多岁的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乡毛不拉村村民徐凯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原以为买的是
"特仑苏",哪知味道差太远,"一点也不好喝,就是假饮料。"
采访中,记者也见到了这款产品,外包装与知名牛奶品牌"特仑苏"非常接近,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混淆。
春节期间,记者在甘肃、河北、河南、山西等地调查时发现,在农村市场上,最畅销的食品、饮料、烟茶酒等商品,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往往藏匿其中,真假难辨,让一些贪图便宜、辨别意识不强的农村消费者深受其害。
图便宜 主动购买
农村消费者是一个最讲经济实惠的群体,他们往往更注重价廉物美等性价比高的商品,而那些藏匿在农村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不少农民图便宜,主动购买。
"很明显,包装档次太低,看一眼就能认出是仿冒品。"和徐凯同村的谢天琪指着家里堆放的一箱"特浓特"告诉本报记者,"你看,这些都是一些远房亲戚过年时送来的。"
记者:你们去亲戚家拜年也会买这些仿冒品吗?
谢天琦:前几年买得多,亲戚间串门,互相送来的基本也都是这些东西。但现在大家经济条件都好了,很少买了。但有时候也买。
"那不能买,会买个稍微贵一点的送人,人家给咱们送是人家的事,我不好意思,送个心意不能图便宜买假货敷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糜滩乡官路村郑晓兰表示,对假冒伪劣产品坚决抵制。
记者:假货和真货价格相差多少?比如像这样一箱"特浓特".
徐凯:"基本都是好点东西 (价格)的一半。"
"一到过年,各家亲戚一大堆,每家都买好的,那有那么多钱呢?送这个又便宜又好看。现在二十几块能买啥?正规的牛奶最便宜的都要三四十块钱。买一箱顶这种两箱了,农村人么,不讲究,是个意思就行了。"徐凯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大部分农村消费者都有图便宜但不注重质量的消费心理。在农村,这类价廉质劣的商品很有市场,买的人比较多。县区也都有卖,但是买的人很少。
辨别能力不强 错买误食
不仅食品、饮料,在农村,化肥、种子、日用品等也都有可能碰上假货。
河北魏县双井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本报记者,去年春耕时,他在镇上买了一袋化肥,回家后发现是假的,马上去找店主调换了。
多亏他还能辨识出是假化肥。对于农村市场上的日用品,看着是价廉物美,但往往质量不过关。这位村民向记者介绍,有一次,双井镇邻村的一位村民从镇上一家小超市购买了一件电热毯,因产品质量低劣,电热毯起火,导致这位身有残疾不能动的村民被严重烧伤。事后,这位村民因购买的电热毯商标烧毁,购买时也没有索要发票,维权无门。
调查中记者发现,农民消费者缺乏辨识能力,以致错买上当。但很多批发商却明知故犯,因为利润空间大,将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村的小卖部,甚至是一些大型超市。
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唐安村从事副食品经营十几年的孙洁告诉本报记者,现在批发市场上的一些假饮料,无论名字还是外包装都和一些名牌产品相差无几,很难识别,一不小心就会错买。"刚开店时,批发那些吃的喝的,从没考虑过它是真是假。饮料不都是厂里生产的,还能有假的?后来有一次,邻居买了一箱娃哈哈,回去拆开后发现喝着不是味,第二天就找回来要我退钱,让我很难为情。后来发现那瓶子上印的是’笑哈哈’."现在去批发商品,孙女士就特别留心一些类似于奶制品或纯净水之类的饮品。
另一位长年做饮料批发生意的王先生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现在造假技术也在更新换代,与时俱进,假饮料能以假乱真,没有经过严格检测是很难识别出来的,尤其是一些类似于汽水、茶类或纯净水的饮料。
在农村,尤其是逢年过节,各家各户对饮料的需求很大,年货里总少不了买几箱饮料放在家里,招待亲朋好友,或给小孩子喝。但提到是否有识别真假饮料的想法时,大部分人都摇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偏远地区,有的饮料包装粗糙,甚至连生产日期和厂址都没有。徐凯和谢天琦他们经常买的"蒙奶",就没有生产日期。
让农民不再受伪劣商品之害
河南叶县叶邑镇某村,一位在外地做生意的老板在回乡串亲戚时,总是开车去县城从大超市里购买礼品送给亲戚。而去他家串门的亲戚送的礼品有很多则是从农村小商店里买的假冒伪劣食品,惹得这位老板的母亲非常不高兴。
记者在高平市马村镇街边采访时,一位3岁模样的小女孩正拉扯着他*的衣角吵着要吃果冻,年轻的妈妈看着旁边食品摊铺上的各种糖果犹豫了一下,抱起小女孩走开了,嘴里不停地说,"吃果冻肚子疼,妈妈带你去超市。"她大概担心摊上食品的卫生,而选择离开。
记者:知道这些商品是假的,而且买回来了,最后都怎么处理呢?
谢天琦:有时候,是这家转那家,那家转到下一家,最后要么浇花,要么扔掉,没人喝。
"实在送不完剩下的就喝掉了。"徐凯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也知道不是正品,但丢了的确可惜。"
调查中,记者发现,求廉不注重质量的消费心理,使得很多农村消费者没有把假冒伪劣商品之类的事情放在心上。而相当一部分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明知买了假货,却不知道去投诉,有的想投诉却没有发票缺少证据。而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市场泛滥,加之少有正规大型超市进驻,使得农民选择空间较窄,而不得不被动消费假冒伪劣商品。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安全的监督和检查,狠抓农村商品市场安全源头治理,加大处罚力度。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宣传,使农民增强对商品的鉴别能力。同时,农村消费者也应该提高维权意识,在购买商品时应注意看商品产地、卫生许可证、保质期等,并应该索要发票,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向消协和有关部门投诉。让农民不再受假冒伪劣商品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