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以来,苹果收购价格高开低走,一路下滑,多地苹果出现滞销,甚至有个别地区果农忍痛砍果树。专家建议,应进一步规范苹果收购市场,防止苹果等农产品价格再次坐上“过山车”。
苹果越收越便宜
栖霞是我国第一苹果大市,苹果种植面积66万亩,年产量130万吨,苹果产业一直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今年秋天苹果收购季开始后,苹果收购价格高开低走,一路下滑。直径80mm的红富士从10月初的3.2元/斤,下落到2.6元,而现在等级较差的苹果只能卖到一元钱左右。
栖霞市松山镇北路家沟村果农王进花告诉记者,“10月初开秤时的价格也确实让人满意,但越收越便宜,到现在,已经没有客商来收了。”
在陕西、山西等苹果产区,苹果也陷入价跌滞销的局面。据烟台市苹果协会统计,当地今年自存的苹果比例达到30%。
专家:苹果价格回归理性
业内人士认为,苹果价格今年高开低走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而是果农和收购商利益博弈的结果,今年的价格开始回归理性。
据了解,在过去两年,苹果价格一度“疯狂”。2011年,在胶东半岛,每斤一级果收购价高达4元。这让干了多年的收购商和果农始料未及,纷纷表示“看不懂苹果价格”。到了10月中旬,大量苹果集中上市,苹果开始急速下滑,果农又抱着惜售心态,双方陷入胶着相持阶段,导致目前苹果滞销局面。
收购市场亟待规范
专家认为,果农和收购商应保持理性态度,不可存在“赌博”心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果农认为上一年赔钱了,第二年就能赚钱,收购商也抱着“赌博”的心态,抢着入库,造成“越赔越抢”的局面。
果农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农超对接有关规则,完善市场营销机制,加大价格监管力度。超市到原产地采购,本意是搞活流通,降低流通费用。但“黑马”入市叫行,扰乱了果品市场秩序,损害了正当经营商、消费者和农民的利益,处理好果农、经营商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苹果市场良性循环的关键。(据新华社济南12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