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本市“农超对接”秋季洽谈会在胶南市召开。来自青岛市部分大中型批发市场、商场超市、配送中心、集团消费单位和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 220人参与洽谈,初步达成了 1.5亿元的采购意向。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 ,今年秋季农超对接,首次从潍坊请来了“大客户”,让青岛本地特色蔬菜品牌到外地市场去闯。
11月9日上午9时30分,本市“农超对接”秋季洽谈会在胶南市拉开了帷幕。洽谈会由市商务局牵头,“买方”主要是包括利群、维客、利客来等在内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负责人,“卖方”则主要是青岛市本地的农村合作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市今年特别邀请了潍坊市5家大型批发市场、超市负责人前来参会。
会上,青岛利群、维客、利客来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本市部分农民合作社签订了蔬菜采购协议。胶南市、平度市商务局与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潍百集团签订了蔬菜产销合作意向书。洽谈会期间,组织采购商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实地参观了优质农产品展示和农产品基地。
“有了农超对接,对我们来说当然是好事,很多难销售的蔬菜,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销售出去。”自己公司签下了产销合作意向书,青岛恒润副食品蔬菜有限公司经理张忠刚连连表示,自己不用担心产品的销路了。不止张经理,青岛晟任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忠仁也对能够和利群、利客来这样的企业签下合同深表感激:“我们有自己的直营店,有品牌,农超对接对我们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有着深远的益处。”
作为买主,商贸企业对此事有着自己的评论。“我们做商超,生鲜是灵魂。”利群集团副总裁曹莉娟说:“农超对接完善了生鲜产品的供应链,缩短了流通环节,也就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本身的价格优势。”就在活动当天,利群订下了 6000吨新鲜蔬菜。
潍百集团总监丁维增也对此次来青参会打好了算盘:“每个地方的农产品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丁维增表示,青岛地区有许多特色农产品,如三叶黄瓜、绿宝甜瓜、蓝莓等,这些可以填补潍坊当地市场的空白。
据青岛市商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推进“农超对接”试点,积极探索推动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是解决鲜活农产品难卖的有效途径 。去年,通过农超对接,流通环节费用降低了10%,拉低蔬菜产品市场价格8%。
明确提出要发展品牌农业
“农超对接”年年开展,如何才能持续?在洽谈会上,市商务局巡视员刘芳对“农超对接”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明确提出要发展品牌农业。
会议要求,各区市商务主管部门要把“农超对接”工作作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实抓好,主动加强与农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密切的协调配合机制 ,共同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流通的相关政策措施 ,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生产基地、流通企业要积极发展品牌农业、规模农业、订单农业,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现代化程度,提高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刘芳强调。
据悉,市商务局已在“菜篮子与三绿工程”信息网上开设了地产秋菜销售专栏,各级商务部门要引导广大种植户、经营大户发布销售信息。
“我们鼓励蔬菜经纪人或种植、营销大户在网上多发布销售和采购信息,促进网上销售。”青岛市商务局蔬菜副食品办公室主任姚新说。
1.28万吨储备菜下周开储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秋菜“销售难”和“菜贱伤农”,目前本市已经加大了对抚顺路、城阳、华中三大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力度,实行日监测报告制度,密切关注秋菜上市数量、价格、流向等情况,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预警。
据透露,下周,已安排的1.28万吨冬季政府蔬菜储备任务将开始储备工作,承储企业全部收储本市生产的秋菜。
9日举办的洽谈会上,明确要求集团消费单位增加大白菜、萝卜等地产菜的采购、储备和消费数量,各流通企业要利用现有的仓储设施,积极做好大白菜等品种的收储工作。同时,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与潍坊等地的“菜篮子”产销合作关系,发挥好外地市场和外地流通企业的作用,及时将地产蔬菜卖出去。
服务
蔬菜进社区17日启动
去年,青岛市展开了大规模的地产蔬菜进社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这项活动还将继续下去。
市商务局蔬菜副食品办公室主任姚新透露,从本月17日开始,市商务局将开展车载蔬菜进社区活动,计划在全市30个社区进行地产蔬菜进社区销售。届时,新鲜的地头菜将送往社区,方便居民购买,促进农民增收。
除此之外,加大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力度也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各大中型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要扩大白菜等地产菜经营专柜的规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薄利多销,提高销量。
预告半岛看菜团将继续行动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为了让忙碌一年的农民享受到丰收的喜悦,不为销售发愁,本报再次组织“半岛看菜团”,去蔬菜滞销的平度、莱西等地帮菜农解忧。同时,本报开通滞销蔬菜信息平台,身为农户的您,如果有果蔬滞销 ,可发送短信至18205322216 或13615329869,或致电本报热线8088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