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国内外环境较为复杂、农业成本持续上升、自然灾害较多的情况下,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好形势,为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 了基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在海口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杜鹰在会上强调,要“强科技,促生产,惠民生”,扎实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三农”工作两大任务:“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推进城镇化,扩内需促增长”将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之所以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在粮食生产“ 八连增”后,产量基数已经很高,各种支撑要素已绷得很紧,在高起点上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主要依靠提高单产,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二是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抓住了建设现代 农业的根本出路,必将为农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是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的引领支撑能力还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不足,科技成果转 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依然薄弱。所以应尽快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记者了解到,尽管农业科技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到目前的53.5%,但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在会上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当前尤其要注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和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乡镇农技推广站是解决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提高 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应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另外,他表示,“农业种为先”,要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建立商业性育种体 系、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强化市场监管,加快建立和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保障。
厦门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刘平建议,中央财政应向基层农业创新投入更大的支持,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研究所的项目立项、课题攻关等,应向基层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帮助。“特别是 种苗的研发,如果更注重基层的需要,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能够有所突破,就会改变种苗受制于人的状况。”他提醒道。
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吉林省,同样感受到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存在不足。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闻国志对记者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发展农业科技,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建议国家重 点在农业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生物育种、节本降耗、节水灌溉、新型农药化肥施用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工业化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
在当前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大力推进城镇化,对于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更具有重要意义。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当前,推进城镇化要着重解决好3个突出问题:一是农民工的进城落户问题。目前我 国农民工超过2.4亿人,绝大多数还难以在城镇安家。二是土地问题。一方面,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方面,农民合法财产权利还有待保护。另一方面,城镇化过 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农民土地,保护好农民土地权益还待加强。三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问题。未来几十年,即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也仍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所以城镇化与农村 发展还需要双轮驱动。
高俊才就此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广阔的视野谋划“三农”工作。他解释说,统筹城乡发展,要把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元目标统一起来,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力度,加快建立城乡平行、双赢的要素交换关系。
“湖广熟,天下足”概括了千百年来湖南这个“洞庭鱼米乡”的重要角色。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阳彪在会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各地对待工业化、城镇化的热情高涨,但如若把握不 好,反而会使农业受到挤压和吞噬,甚至被认为是拖累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包袱。他解释说,因为目前农业收益较低,纵观全国各地,“农业大县”几乎都是“财政弱县”,而经济欠发达地区 正热衷于上大工业项目、工业、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等的招商引资,将农业“边缘化”。他提出,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是要靠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对比发达国家,日本2000年对农业的补 贴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同期农业产值只有1.1%。德国农业补贴人均高达4.5万马克,占农民年收入的71.4%。
涉农项目管理有待完善
搞好投资和项目管理是发展改革系统的重要职责。农业项目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特别是近年来涉农投资力度逐步增大,这就要求发展改革委农经系统不断提高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投资的使用效率和 效益。会上,记者发现目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在农业项目投资体制改革的呼声也较高。不少与会代表感受到随着近年来涉农投资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阻力”也有所加大。
在积极探索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处长陈继先表示,对大中型项目要推行代建制,而小型公益型项目招标选择项目主体或推行民主自建制,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涉农项目建 设方式。国家规划的投资项目通过“三公开一统一”,由当地人自主选择、自建,经过测算,可节省40%~50%不必要的开支,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农民劳务收入,还可以使建好后的农民认同感提高, 更有利于增加土地的产出率。但现实的问题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投资计划是由多部委联合下达,涉及到多个部门利益,实际推进起来的困难比较大,甚至很小的项目也会因为一些“部门壁垒” 而拖延。
因此他建议国家应当对涉农项目管理的“顶层设计”有一揽子考虑,这样才能促进地方项目建设的有力推进。另外,他还提出有些专项建设甚至可以放慢些。比如农村安全用水管网建设,是要与城 乡统筹发展相配合的,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用水需求呈动态减少的,如果在实现城乡统筹之前建设完成,对于一些已经“空心化”的村子,会造成新的浪费。
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魏宝君认为,类似的打捆分散项目管理,包括生猪规模养殖、沼气池建设、特别是小型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程序上应该尽量简化。因为在实际工作当中,这些项目提供可 研报告成本较高且不涉及可行性必要性论证。所以,更有效率的办法是分类指导,直接按照年投资计划分解制定具体方案,在项目设定和建设方式上给地方一定自主权,提高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