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批复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聚焦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分析人士认为东北战略粮仓定位日渐凸显。“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将理顺农业经营机制,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有条件的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建设有望提档升级。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战略粮仓定位日渐凸显
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由2004年的1446亿斤提高到2011年的2155亿斤,为全国粮食实现“八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务院对《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批复首先提到的就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就充分说明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定位是'战略粮仓’。”黑龙江省发改委振兴发展处处长杨安说。
黑龙江已开始建立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提高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去年粮食总产达到1114亿斤,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辽宁省继续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实施惠农强农政策,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不断提升全省的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去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200亿公斤,增幅15.3%,增幅居全国第一。吉林省“十二五”期间将在中西部15个县(市、区)投资100亿元,发展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到2015年全省将新增旱田高效节水灌溉1000万亩,再增1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据介绍,我国从今年起在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总面积达3800万亩,其中黑龙江1500万亩、吉林900万亩、内蒙古800万亩、辽宁600万亩,按照亩均投入1000元的标准,节水增粮行动总投入为380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640万吨,预计年均增长2.3%,按照目前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步伐,完成这一目标没有问题,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将走在全国前列。
着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将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有条件的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支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发展优质粳稻,建设黑龙江省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并在其他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当发展粳稻种植。建设优质专用玉米产业带,选育推广优良抗性品种,推广增密种植技术和膜下滴灌等旱作节水技术,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与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单产和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不同的区位优势,东北四省区已经确定现代农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黑龙江省正加速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千万亩粳稻基地建设,将紧紧抓住“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力争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00亿斤。辽宁省提出了新增4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千万亩水稻产量提升工程、千万亩花生工程、千万亩种植业设施小区工程、千万亩优质水果工程、辽西北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海上牧场工程。吉林省提出了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粮食田间工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千万亩膜下滴灌节水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示范社建设。内蒙古提出了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综合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等。
理顺经营机制 现代农业有望提档升级
杨安说,国务院批复《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不同于以往的一些专项规划,覆盖面更广,给予了地方具体执行的操作依据,特别是针对每个省的具体特点,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发展道路。分析人士认为,东北地区将建成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禽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完善农业基础条件和支撑体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今后,东北地区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粮食增产工程建设,增强粮食稳产和高产能力。一要理顺农业发展机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挥农民的创造精神,引导农民走合作发展的道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时继续抓好星级合作社建设活动,在民主决策、财务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依法规范。
二要发挥黑龙江垦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扩大“场县共建”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强化配套服务,探索市场化合作方式,建立场县共建的长效机制,确保场县共建的持久生命力。引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同时,引导农民提高科技意识,注重消化吸收和因地制宜地再开发利用。
三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东北三省一些地方干部介绍,将抓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的契机和国务院批复《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时机,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完善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农技推广服务。
四要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开展耕地培肥、土壤改良、有机质提升和测土配方施肥。同时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以更高标准推进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
(责任编辑:张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