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河北沧州
乡言:一天来三四个粮贩,什么粮食都出价高,那就是紧俏;若一点杂质都没有、颗粒饱满的粮食还被挑三拣四,那就是粮食不好卖了。——爸妈的卖粮经验
参加工作后,每年回老家的时间算下来不过10天。除了春节,粮食收获季节至少要回一次。
记得有一年麦收,我执意请假回家。同事调侃,你是全报社第一个请麦收假的人。
说实话干不了多少农活,对我而言,粮食不仅是保障温饱的食物,也是供我上大学唯一的资金来源。同我一样,多数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对土地和粮食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收粮商贩仍是粮价涨落信息源
种地收粮,于爸妈而言,是一年中一笔大收入。“不光不要公粮,一亩地政府还倒贴几十块。”爸爸和电视里接受采访的农民说的一字不差。
发生在前年的一桩事,让爸妈有了不存粮的习惯。哪怕价钱低一点,也要尽早卖钱了事。
一天夜里,两三个外地人相中我家老屋的几十袋玉米和两袋花生。来人剪断了拳头大的门锁,悄悄运走了存粮。
这几乎是我家所有的存粮,也是余存的所有土地收入。
这事搁在五六年前,妈妈肯定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因为那时我正上大学,家里丢了粮食意味着我没了学费。
后来,嫌疑人在邻县犯了事,供出在我家作案的事实。
邻县的警察带着两个戴着手铐的年轻人来到我家老屋前。
妈妈原本是想教训他们一下,但怕对方哪天再行报复。直到两个年轻人提出讨点水喝的请求,妈妈才轻声说出一句,“以后可别这样了,才多大点的孩子啊。”
风波过后,爸妈种地照旧。
相比于十几年前的老牛拉大车,拖拉机走进了大多数农家,联合收割机已经逐渐被村民认可。越来越多的农户宁愿排上几天的队等着收割机。
每到卖粮时,爸妈像生意人一样,希望讨个高价。
虽然种了几十年的粮,爸妈还是不知道粮食什么时候值钱,什么时候会降价。村民们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进村收粮人的多少,过往的频繁次数,从而判断粮价高了还是低了。
爸妈说,一天来三四个粮贩,什么粮食都出价高,那就是紧俏,村民就要斟酌再三;若一点杂质都没有、颗粒饱满的粮食还被挑三拣四,那就可能是粮食不好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