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21日电(记者于嘉、林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62岁农民康瑞的记忆里,他很少春节临近还如此忙碌。最近几天,他连续接待几位北京和天津的批发商,共售出200多公斤马铃薯。“虽然忙点儿,但心里总有些安慰。”康瑞说。
2011年秋冬季节,内蒙古自治区出现马铃薯卖难现象,康瑞的家乡——呼和浩特市武川县马铃薯滞销问题较为严重。当时,国家和自治区迅速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全国各地也掀起帮助销售内蒙古滞销马铃薯的热潮,内蒙古马铃薯卖难问题初步得到缓解。
春节临近,记者一行来到马铃薯种植户康瑞的家中。他和老伴住的是独门独院的砖瓦平房,房屋百米开外有一座马铃薯储藏窖。记者拿着手电筒,跟随其走进储藏窖,窖中并不寒冷,装满马铃薯的透明尼龙袋整齐地堆放着。
康瑞告诉记者,2011年,他种了50亩马铃薯,总产量3.5万公斤,目前已销售2万公斤,剩余的都放在储藏窖里,可以保存到今年4月末。
“和往常相比,去年丰收的马铃薯虽卖得慢,但前来看货、进货的客商增多了,带来许多销售机会,这跟全社会的关心和政府帮助有很大关系,这份情谊,我们农民都记在心里了!”康瑞说,国家和自治区举办马铃薯“农超对接”“供需对接”等洽谈会后,来村里收购马铃薯的批发商从原来的十几家增加到二三十家。此外,呼和浩特市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也纷至沓来,直接从田间地头购买马铃薯,并将其发放给城市低保户和生活困难家庭。
据武川县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武川县35万吨马铃薯已销售了20多万吨,暂未销售的都进行了入窖储藏。
虽然不再愁马铃薯没有销路,但较低的价格依然令康瑞觉得很“吃亏”。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已卖出的2万公斤马铃薯收入是1.5万元,但购买种薯、化肥以及雇人收获马铃薯的人工费、农用机械燃油费等费用,共计1万余元,一年下来没挣多少钱。
尽管如此,当被问及新的一年是否继续种植马铃薯时,康瑞毫不犹豫地说:“武川县是全国有名的马铃薯之乡,我还要种,不过要调整种植面积,并且要‘精种’。”
他告诉记者,通过与全国多个地区的批发商面对面取经后,他发现自己种的马铃薯个头普遍较小、商品化程度不够高、亩产量也较低。因此,他决定用家里60%的田地种植马铃薯,40%的田地种植油菜、莜麦等,并打算购买质量更好的种薯,科学调整化肥用量,精心呵护曾经的“金蛋蛋”。
康瑞还听说,一些配置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的农田,能将马铃薯产量提高一倍以上,他盼望新的一年,自家的旱地能早点儿用上节水设施。
“希望政府加大节水设施投入力度,把电视上常说的‘三农’政策更好、更快地落实到咱农民身上,这是我新年最大的愿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