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锁定“三农”表明了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十六大来“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这是因为中央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现已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其中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生产补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搭建起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不久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更进一步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明确指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各省、市、县也根据此精神相应布置了“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相继提出要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城镇化互促共进,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让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像市民一样享受现代文明生活!”
这也表明了了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所带来的巨大优势:(1)家庭承包制打破了计划经济对我国农业的强制性行政控制,使被计划经济体制所阻断了的农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恢复起来,这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2)家庭承包制解除了对农民自由流动的束缚,使农民可以从过分对土地的依赖中解脱出来,促进农民离土离乡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只有完成了这样的过程,现代农业才能在实现专业化、企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3)家庭承包制解放了人民公社体制对农业生产力的束缚,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广大农民逐步摆脱贫困,农村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从而为农业现代化积累了资金。(4)家庭承包制的实行加快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社会化的过渡,农业内部分工不断增加,从而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产生了经济动力。(5)家庭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过去农业合作化的积极成果,为今后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创立新的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土地使用与经营制度奠定了基础。它也成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利形势。
当然连续九年锁定“三农”也表明三农工作的艰巨和复杂:“目前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 “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即“家庭承包制的实行,也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或者说加剧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原有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从而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特别是由于家庭经营规模细小,土地分割零碎,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全面推行,在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很难建成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2)家庭承包制增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心理,一些农民将承包地视为私有,有些兼业农户把农业当成副业,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或放弃承包,这不仅使我国离土离乡的现代化过程放慢,而且也使土地集中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变得相当困难。(3)家庭承包制的实行使过去集体经济的多年积累在许多地方被分光,集体经济广泛被削弱,使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由集体承担与支持的资金筹措变得极为困难。(4)当旧的集体组织取消后,没有及时地以新的合作组织或经济组织去代替,从而使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大降低,农户成为分散化了的经济实体。这种极度分散的农户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更难于根据市场的需要把自己提到新的适应现代化的高度,反而使传统农业的一些特征,如自给自足、小而全等,更加增强了。”
这些又具体表现在:
1、机械耕作不利。本来我国人均农业资源不多,同时在土地承包经营时为了体现相对公平,各户土地进行好、中、差搭配,这样每户土地既不集中,又事实上造成易耕作的大块的良田被做了若干垄沟,客观上减少了土地有效利用率,也不利于机械耕作。
2、农民土地虽有撂荒但流转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就是要求补偿太高,让有心的承包业主望而却步。
3、劳动力素质和有效性不足。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精壮劳动力,现代的农业先进技术需要有知识的劳动者,在日前农村两者都是数量、质量双不足,因而发挥不出它的效益。
4、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不强。有许多实际上是一些空架子协会或者专业合作组织。可以说许多发展模式的总结总体上说还主要是概念的总结。造成农户怀疑本地政府发展产业的初衷,或是造出“政府提倡发展的一定不能去跟”的言论,还加些“供过于求”的似是而非地分析,就间接把小农经济思想奉为正统,深层次上还窒息了发展观念和眼光。
5、农村整体规划不够。很少村社有居民点、道路、水渠等基本用地规划,也缺乏宜林、宜畜、宜种的产业规划。当然更没有各产业互相协调的规划(如畜牧业的排污与种植业吸纳能力的较大区域规划)。这样基层组织对国家的一些涉农项目也是被动实施而未达到主动要求的程度,有的还是要做这样就毁了那样,后来仍没有持续性规模产业。
6、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户投入不愿。特别是在公益的农田水利、道路等基本设施上,一是投资大,二效益不主要在自己,农户连修复投入意愿都不强更不说新建。
7、农业产业化示范片带动作用不显。示范片建设主要还是项目资金支撑,没能达到自身的造血功能(当然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就注定它的自身造血能力也不强,需要特别经营)。
8、农业补贴政策效益不明。甚至造成新的不平衡,长期在外而家里土地撂荒的、土地交人代做的和自己种植的都是同样补贴,调动不了种粮积极性。
9、短视的掠夺性或破坏性生产不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民普遍采用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广种薄收、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严重水土流失、森林资源锐减、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污染严重、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还有就是农户或承包业主短期内采用的可以提高产量并减少人力成本的办法,如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不除杂草等,增加了面源污染,造成的农村水体污染有泛滥的趋势,这些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正在威胁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0、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用:对过于分散的经营,许多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增加的收益不够投入。如测土配方施肥、程序性地配合用药。农作物稿秆氨化养畜则是单户不够养1头畜,而采用就地焚烧,集中时烟雾阻延航班,大大增加了大气PM2.5的含量,破坏生态环境。
11、适应丘陵、山区耕作的农业机械技术不适。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现在的农业机械即还不能适应这些地方的实际生产需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善。比如耕、犁水田的机具,全面适应旱田、冬水田能力不强。
12、新形成的集体资产管理不善。国家对基层政权建设性投入,以及许多农业基础建设的配套设施,由于没有后期运行维护费用,造成重建轻管,甚至形成资产流失。
13、部分新农村示范资金整合不配套。有的试点村有同样的整治内容因为资金来源不同,就进行了几次反复,改得反而不方便耕作,既浪费了资金,又引起百姓误解。
14、婚丧嫁娶和户口迁移等形成土地不均。承包后娶妻生子这部分没有土地保障等。
15、农牧业主产品自身特性是不耐贮藏。即用于食用的部分不管是种植或是养殖业的产品都会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营养、口感等食用价值,超过一定时间还产生有害影响(即使有一些先进贮藏技术其成本也非常不经济),这个特性也决定了它们的价格波动特别巨大(全球丰年时多收三五斗是可能反而减少收入的)。而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就容易引起通胀预期加剧等一系列现象,这也表明,越是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越是要“手中有粮”;越是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越是要加强农业基础。否则就会无农不稳,无粮不安。
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就是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因此笔者本着探索的精神和保证粮食安全战略的前提,提出这样建议:现在我国农村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两者的组织形式主要还应该是集体合作(其它形式的探索农户接受都有一些困难),即“以村社为单位,集体申请国家项目进行土地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农机购置补贴等,并以集体进行机械耕作、规模经营。实现农户土地承包权不变、农户不耕作也可以收获粮食或货币。具体要求就是宜林地要全部退耕(可以逐步以经果林更换现在的薪炭林),宜种的决不撂荒,畜牧规模要适应本地土地承载能力,基础设施逐渐达到可持续发展”。
因为现在把土地集中到自己长期熟悉的集体手中,且不耕作也可以收获粮食或货币,农户就不会产生是放弃了土地的心理预期和相应的抵触情绪(当然农户既可选择外出务工,也可以不外出而就地给集体务工)。这样由集体经营生产(或再转包给大业主),国家现在的实施的各种农业补贴才能真正补贴到生产上,就是畜牧业的基础设施补贴措施用于集体建设和生产,也可以鼓励村上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而减少焚烧对空气环境和航空业的影响(通过青贮、氨化、制粒做成草食牲畜饲料),也可增加村社积累。也就是说只有使用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生产才能极大地减少人力成本;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合理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程序性地配合用药、机械化使用畜禽粪尿作肥料以用其它新研发推广的农村实用技术,因为这些都是减少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只有规模经营才有这个内动力来做,而过于分散的经营任何一项都只会增加成本)。同样只有规模经营才会有更大动力对农副产物进行全方位利用(如秸秆氨化养畜以过腹还田、培养食用菌、或者寻找企业出售以造纸、编艺等,规模过小就或原料不够用或收入不抵支出)。也才能有产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此促进农业发展进步。其中还应特别提出的是主要的劳动由机械进行,不需要大量劳动力,以及计件等管理经验的积累,可以避免出工不出力等集体生产的弊端;而其它精细劳动密集的部分可以由农村现有以老年为主的劳动力进行,也可部分解决老有所养。即只有集体式规模化经营才可能达到“建立安全、生态、高效的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目的,也是“保证耕地红线,提高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生产组织化程度,保证相对公平,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目前较好的方法。
具体措施就是:
1、由多家部门制定农业发展经营模式提供选择。现在许多村有了大学生村官,可以挂在网上,让村社自行比较选择。
2、村社再据此制定长远规划。应结合现在乡村公路建设,规划必要的机耕道路(要既利于机械耕作,畜禽粪尿机械运输施用,又利于产品集中和运输);抓住国家实施水利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时机,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改造和提高现有塘、库、堰蓄水灌溉能力和配套渠系;规划集中住宅、畜牧生产用地和种植生产用地,保证耕地红线和土地的有效利用(除退耕还林的25度以上坡地外,次等地可以栽种经果林、牧草或办企业,因为其中畜牧生产用地不宜靠河道,可以适当建在坡地上,它既是通风、干燥的要求,也是畜禽粪尿可以自流收贮以还田的需要,当然畜牧业规划中要考虑用水的持续性或者能靠近天然塘堰下侧)。
3、村社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是本思路的基础。基层政府可整合所有土地整治项目,有意识地选择和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包括已经申请获准部分立项的天时、公路干线的地利、干部能力的人和,结合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作出相应要求,也可鼓励有志回乡立名的企业家,采取竞争立项入围方式),先整治15度以下坡地中能够集中的土地,特别是旱田、水田的整治要注意上有来水下有存水的塘、库。具体操作中以减少坎、垄、沟,利于机械、半机械耕作为标准(在机构保障上能否以农机方面验收为准)。这种项目投入大,只能通过国家项目进行(或者后来有了特别发达的村社企业进行以工补农)。整治前应登记各户土地或产量,整治后多余土地上的收入可以作为村社集体收入。
(又一建议:除了调水的常年用渠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主要从自然溪河渠化、池化入手。因为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些最耗钱的环节却不适应这个现代化生产的需要,重点就是在农田中修建配套灌溉渠系。这些沟渠本身要挖、要砌,或用U型槽,还用水泥嵌缝以防止泄漏。这就成了整个工程成本中最主要的地方,但它不但本身占用了土地减少了利用面积,而且还把地划为小块,不利机械耕作(为了如此,上面又加盖板而增加成本),或者有的地方后来要改水系,原来的这些东西就反而阻碍了复耕。并且还保存不久,极易老化,甚至因为在修中就有车过路又挤坏了,一次也没能用上的。其实这些渠系是用于自流灌溉,可以不用修建,因为现在有了可以卷的软水带,又有了如消防水龙的接头技术,再长距离都可以从水源处(堰、池)直接接通出来。所以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关键应该是水源保贮,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如何贮藏水稻成熟后放出的水,还有就是自然雨水的收和贮。这些有部分是进入了原来修建的池塘中,也有很多是流入自然溪河中流走了。因此,从自然溪河渠化、池化入手,多处修堰坎(这堰坎应带便于自然放水的塶窨,并根据河大小决定是否留船闸),让各处都能蓄水。自然原来修建好的蓄水池塘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随时注意其利用情况并加整治。那些只能在一时灌溉的渠系就用不着再修造、维修。当然用于调水的常年用渠道还是要修建和维护)。
4、村社集中农业政策补贴来进行机械化耕作。结合已有的农机补贴政策集体购置农机具,再把下达每户的农业政策补贴集中起来,机械化耕作就有了保障(这样更符合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初衷而不该有违反国家政策之忧)。当然也需要部分本地劳动力就地为集体或业主打工挣钱。除保证粮食主产外,集体积累可以搞多种经营。这样产品就可以达到一定规模,就容易与招引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对接,也有利于双方协商。由于目前没有了集体粮仓,机械化收割后直接分给农户让农户自己晒干,外出农户或委托他户或由集体晒干交国家领除成本后货币。当然这时村社也可以进行业主招商经营直接货币收入。
5、其它保障:在国家层面城市化的目的最终也是要从事农业的人口下降到合理水平,根据现在农村这些特点就要求①进城能留得住(包括多增加社会服务项目和各类保险的全国的流动,以及子女入学和就医等保障性政策的平等国民待遇。重点引导向县、镇流动);②老有所养(就是从养、住、病、葬等方面解决顾虑。如继续发展以养老保险、农村医保等保障性政策,引导性发展农村老年公寓等)。
当然也还应该有照顾现实需求和长远接合的东西,就是提高现有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因为老龄劳动力接受新事物能力以即学即用为主,可以选择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和政策电视点播系统”来推广现有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只有电视才最直观易懂易操作,加上易操作的点播技术,就可以保证适时,且一户点播大家可同时收看,范围也大,乡镇用作培训也不需要考虑多方因素),让农户在同等生产付出情况下获得一些技术收益。就是到了大规模生产时这个系统也可以提高投资者知识和信心,它也可以是农业企业培训手段的成本最小化的主要选择。
理论地看这个集体式规模经营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因为农业现代化既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的“四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又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还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产业化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所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就其内在关系看,一方面,机械化生产需要并促进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规模化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即只有有了规模化经营,业主才能从国际化形势考虑问题,才能有长远的生产眼光和比较,才能认识到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进而主动进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才能利用农业信息化这种重要技术手段,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发展农业现代化,这些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所以从经济、生态和深层次的社会效益(特别是指提供有保障的粮食供给这个最大的社会稳定因素)和政治效果看,规模化经营成了必然选择。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