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增,粮价高,每亩增收几百元
11月18日,湖北洪森粮油集团粮食收购点,门口贴着醒目的红色布告,详细写明了不同等级、品种稻谷的收购价格。不少满载粮食的大中型货车在门口排队,中间一辆崭新的小型拖拉机,上面整齐摆放着一袋袋粮食。洪森集团董事长洪传林说:“用大车来送粮的都是经纪人、合作社,开小车来的是散户。现在农民个人来卖粮的少,多通过经纪人,省心、省力。”
小型拖拉机的主人是来自罗池村的一对老夫妇。“您家种了几亩地,今年产量怎样?”
“有十几亩水稻,今年丰收了,打了2万斤,而且价格也涨了,一斤1.39元,比去年多收入8000多元。”程昌平老汉高兴地说。
扣除种子、肥料等成本,种粮还划算吗?李市镇彭河村种粮大户宋华山肯定地说:“虽然今年种子、肥料价格都涨了,但扣除各种成本,每亩田还能增收几百元。”今年宋华山从村集体和临近的农场承包了200亩地,全部种水稻。算下来,今年能增收8万元左右。
德力达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会会长肖德银说:“种粮收益好,关键是粮价高。这还得感谢政策好!在国家中晚稻最低收购价出来前,粮价一路下跌。最低收购价一出,各大粮食企业马上竞相提价,现在收购价普遍在一块四左右,比去年涨了两毛钱呢!”
粮食收购价走高,除了市场影响外,良种也是重要因素。沙洋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农业部门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和新技术,目前全县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平均单产552.4公斤/亩。好稻出好米,好米价更高。肖德银说,虽然种子价格从去年25元/斤提高到了30元/斤,但今年的种子比去年更优质,种出的稻谷收购价更高,所以这个投入也是值得的。
粮食收购主体多,收购资金充足。截至11月16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分行已投放收购贷款43.6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36.9亿斤。全县8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稻谷能力达到100万吨,超过了全县的粮食总产量,仅洪森粮油集团今年就从农发行湖北分行获得购粮贷款5000万元,到11月中旬已收购了16万吨稻谷。
据沙洋县农业局统计,相比2010年,今年农民种粮人均增收769元。
抗旱成本高,农资涨得快,盼种粮成本降下来
尽管种粮收益有所增加,但提起柴油、肥料等大幅涨价,种粮户还是感觉压力重重。
曾集镇张港村农民常贵银说:“现在江汉平原的农民普遍采取机插、机收,可是越是到了粮食收割的高峰期,越是买不到柴油,实在不行,我们只能找囤油的商人买高价油,今年高峰期柴油卖到了7.6元/升,高峰期过了才降下来。”
据湖北省农办调查,今年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9月监测数据表明:尿素2.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34.6%;碳酸氢铵0.8元/公斤,上涨26.2%;氯化钾上涨9.4%;中籼稻、棉花、小麦种子价格平均涨幅达到21.1%;农用柴油价格上涨近10%。
为了控成本,德力达合作社和一些种子、化肥生产厂家进行了接触。可得到的答复都是:“和我们在沙洋的经销商联系,30多万亩农田算‘团购’,否则不能优惠。”肖德银说:“我们合作社只覆盖了600多个农户,1.1万亩农田,达不到他的要求。”
“既然可以有粮食最低收购价,那么能不能限定农资‘最高售价’,抑制农资涨价?可否模仿‘农超对接’,让农资生产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种粮成本?”一些种粮大户建议。
不止农资涨价,今年的大旱同样使得农民种粮成本增加不少。“为了抗旱抽水,电费就花了5000多元,比去年多花了一倍左右。”常贵银说。他承包了60亩地,大旱到来时,只能靠一台机井抽水。可由于农电电压太低,供电还时断时续,把他给急坏了。
比他更惨的是毛李镇洪山村农民万治法,他家兄弟俩从村集体承包了近600亩地,可因为遭遇旱涝急转,稻田边的西荆河大堤被洪水冲垮,积水排不出去,400亩水稻颗粒无收,只有200亩地有正常的收成。“算下来,今年种粮投入20万元,200亩地卖粮卖了二十四五万元,虽然没亏,但也只是保了本。”来年,他还得垫资12万元修复大堤,“最近两三年,我已投入二三十万元兴修水利设施,可光靠我们农民的力量,远远不够。”
沙洋县农业局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县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中小型水库整险加固和小农水等项目共投入10.22亿元,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目前全县粮食有效灌溉面积9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72万亩,高产田面积58万亩。
尽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是较为普遍。“末端”水利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光靠农民分散投资,很难完成。而且许多小水利设施即使有,由于平时无人维护,遇上旱涝灾害就会“关键时刻掉链子”。
官当镇宣传委员杨俊华说:“目前农民组织化程度不够高,光靠农民单干,抗灾、抗市场风险能力都比较弱。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粮食高产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设立水电费统筹,根据种粮面积,对泵站等末端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和水电费进行补贴。”
规模化种粮是趋势,土地流转应坚持农民自愿
不论从抗灾、抗市场风险角度,还是从提高种粮收益角度,规模化种植都是大势所趋。
“随着农民的老龄化,分散的土地不集中,以后恐怕也没有那么多农民能种地了。”肖德银说:“现在‘70后’种粮的很少,‘80后’几乎不种田,都出去打工了,将来大多数也不愿回来种田。只能把地交给合作社或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去种。”
在洪森集团,记者见到了“70后”农民吕池华,他说自己这几年在包头建筑工地打工,收入不错,年底农忙时才回来帮父母卖粮。“散户种粮挣不了什么钱,一年9亩地,除去成本和吃用花销,才能剩下5000元。明年不准备让父母种了,带着他们到包头养老去。”
一听这话,洪传林忙接茬:“那你就把地流转给我吧!国家的补贴一亩一百五六十元,还给你们,我另外再给租金1000元/亩。”实际上,洪森集团近年已从沙洋农民手中流转了5000亩左右农田。“规模化种粮的效益比农民一家一户种植高多了,因为可以控制良种和技术,可以通过机械化种植提高效率。只要土地多,经营好,很挣钱。”洪传林说,“但是农民‘以地养老’的意识还比较强,许多人都不愿把土地流转给公司。”
这种情况下,洪森集团的优质粮源主要还是靠“订单农业”。农民赵月清就是洪森集团的订单农户,他说:“今年种子价格涨了,可我们依靠集团免费提供的指定良种,省了不少成本,同时高价收购水稻,真是一条龙服务。”
“订单农业”对农民是一大利好,可对洪森集团来说,也不是没有风险,“现在协议主要约束企业,农民卖粮时,谁价钱高就卖给谁,协议对企业没什么保障,还是土地流转好。”洪传林说。
对于农民“舍不得”流转的观念,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教授杨钢桥认为:土地流转必须以农民自愿为前提。要让农民“自愿”,就得保证他们的土地收益不减少。“还要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例如城市社保体系尽快完善,接纳中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提高农民养老、医疗保障水平等。”拾桥镇副镇长代家华说。
农业专业合作社有地没钱租。肖德银说:“合作社要做大,也需要集中流转土地,可跟农民谈判时,不少农民提出不要一年一租,干脆一次性付清土地10多年租金,合作社哪有那么多钱?可要找银行也贷不到款,因为合作社没有什么财产能给银行做抵押,而唯一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又不能作为抵押物。”
杨钢桥提出,国家应出台扶持政策,对有意适度规模化种植的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可给予资金、项目倾斜,既可以降低种植成本,又可以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推动机械化种植和现代农业发展。 记者 田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