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播刚刚收尾,田野开始孕育来年的丰收希望。今年全国粮食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粮食总产有望超过11000亿斤,单产和总产将再创历史新高。
“八连增”来之不易。这是在“七连增”高起点高基数的基础上、在大旱洪涝不断的情况下、在管理国内通胀预期任务加重国际粮价上涨的形势下取得的,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沉甸甸的“八连增”:多种因素共同打下丰收粮
从夏到秋,今年我国夏粮、早稻、秋粮实现了季季增产。除西南地区外,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华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增产,预计全国31个省份中有28个省份不同程度增产,其中东北地区增产突出。
“今年粮食丰收来之不易,产量创新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这些因素包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策力度加大,播种面积增加,抗灾及时有效,科技服务到位,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等多重因素。
政策支撑是最重要的因素。今年国家出台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频率之密、针对性之强、含金量之高再超以往。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补贴”总规模达1406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80亿元。
在粮食生产关键时期,中央领导多次亲临一线检查指导,部署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措施落实力度。
在春管抗旱和夏种等关键环节,农业部门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制定实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方案,在全国开展稳粮增粮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全国上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推动落实高产技术措施,有力促进了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粮食生产经常面临干旱、洪涝、冰冻等灾害性天气,“抗灾夺丰收”也因此成了各地、各部门在抓粮食生产时牢牢把握的一条原则。专家分析说,应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旱情已成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常态,必须把发展水利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措施。可喜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带动了全国新一轮水利建设的热潮。
粮安天下:“八连增”为国计民生奠定坚实基础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使供需相对平衡,老百姓心里有了底。相对于部分农产品价格的起伏,粮食价格一直没有大的波动。
粮价被称为“百价之基”,粮食价格及受其影响的食品价格占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权重约为三分之一左右。一段时间以来,以食品类商品等为代表的物价持续高位运行,对宏观调控带来较大压力。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日前出台的一份报告显示,在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带动下,今年以来物价走高的趋势依然明显,且涨幅逐季扩大。CPI由一季度的5.0%、二季度的5.7%上升到三季度的6.1%,6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保持在6%以上的水平。
面对管理通胀预期、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紧迫任务,人们一度担心,今年粮食能否再实现丰收、对抑制CPI发挥作用?
“在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粮食连年增产,粮食库存充裕,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稳定物价总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在全球粮价的汹涌波涛中稳舵前行
“八连增”使中国在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同时,还能够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对外输出其抗击饥饿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使得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可以算一笔简单的账:全球每年粮食贸易总量为两亿五千万吨左右,而中国一年的粮食消费就不低于五亿吨,这意味着中国一年的消费是全球两年的粮食贸易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解决粮食问题,就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分析说,近些年尽管中国农产品价格保持了10%左右的上升态势,但分析一下全球农产品价格可以看到,今年6月与去年6月同比增长了33%,中国仅是全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三分之一。
站在11000亿斤新的台阶上,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巨大,更要看到需求增加、消费升级、能源替代、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对粮食生产的挑战,坚持不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夺取一个又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