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从产业化走向精品化的转型升级正在加速。“两区”建设的推进、精品农产品的管理、销售渠道的畅通、结对扶贫的落实……作为资源小省的浙江或许注定难以成为农业大省,但却很有希望趟出一条充满浙江特色的农业强省之路农业产量未必最高,品质绝对要可靠;收成未必最多,收益一定要最大化。
浙江农业的出路是产业化。产业化的核心灵魂是标准化。根据浙江省农业厅一名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负责人的表述,农业产业化意味着“农业生产按照工业生产的理念,每一步都严格遵守事先制定的标准操作,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肯定是合格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乏标准则意味着整个产业的混乱无序。目前全省已发布各级农业标准规范2200余项,实施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300余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率从“十五”末的25%上升到“十一五”末48.8%,而这一数字有望在“十二五”末突破60%。“标准”这样的字眼,表面上似乎与人们印象中的田园牧歌格格不入,但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正是标准的出台与施行,使得浙江农产品的质量与品质获得了最大保证。浙江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进行持续、严格的检验监督,对种植、养殖环节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予以特别重视,确保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呈现稳定向好态势,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98.2%;对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生产农产品采取“五有一追溯”(有管理制度、有专门人员、有生产记录、有质量检测、有产品标识,并且可以开展质量安全追溯),则具体体现了农产品生产环节应用标准化技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产地准出”管理;而极具浙江特色的“农民信箱电子信息平台”,作为政府为农民定制的标准化信息平台,由于采用实名制注册使用,使得农民与客商双方在如今信息泛滥、真伪难辨的网络时代能实现实时沟通,其效用相当于一个“永不落幕的农博会”。这些充满探索意味和创新色彩的“浙江标准”,为浙江农产品的品质保证、品牌保护和市场流通筑起了一道道坚固而可靠的防线。
当然,比起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浙江农业产业在农产品物流体系、高效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农产业的高科技支持等方面差距还很大,还有极大发展余地。特别是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的冷链物流,在美国已占农产品流通总量的85%,尤其是蔬菜水果产品已经实现了全程冷链物流,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整个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2%,而我们的生鲜农产品损耗率为25%~30%。再如,美国目前已有50%以上的农场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辅助农业生产,可以依据定位系统,有针对性地施肥、灌溉,卫星定位施肥技术精度可达1至2平方英寸。差距产生动力,标准就是标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将为浙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启示和助益。从这个角度讲,“浙江标准”大有前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