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粮网记者 孙忠 刘珊江西宜春报道):2011年宜春市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910万亩,粮食总产量380万吨,水稻亩产提高5公斤。通过加强产销协作,搞活粮食流通,确保粮食产业产值达到123亿元,增长10%以上。2011年9月23日召开的“宜春市金秋有机、富硒、绿色稻现场观摩暨优质稻基地建设洽谈会”上,宜春市粮食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宜春市粮食局局长黄光荣向中华粮网记者表示,2011年江西省宜春市粮食产业化工作突出“绿色、有机、富硒”的发展思路,以此促进粮食产业的升级和全市粮食产业化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黄光荣介绍,目前全市特色示范面积达3万多亩,涉及51个行政村、8589户农户,示范片内的主要公里里程120多公里。在辖区内的靖安、奉新、宜丰、上高、万载五县建立绿色大米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1.6万亩,创建绿色大米品牌30余个。全市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到72个,基地面积达到81.6万亩,比2010年增长20%以上;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7家,产值约18.3亿元;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71个,产值达到25.1亿元。2010年,宜春市富硒产业总产值8.7亿元,规划到2015年全市富硒基地面积将达42.54万亩,富硒农业总产值达到112.7亿元。
宜春市粮食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万载县现代粮食农业示范区已建成有机水稻、有机果蔬等基地10个,绿色标准生产基地面积达30万亩,全县18个系列160多个品种进入国际市场,出口创汇3550万美元。丰城市富硒产业基地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已开发富硒有机大米核心区面积5000亩,辐射区面积3万亩。生产的“泉硒”牌富硒大米已走进北京中南海、远销香港,富硒产业直接解决全市农民就业4750人,带动周边农户34644户,平均每户增收上千元。位于上高县的江西圣牛米业有限公司年加工稻谷10万吨,生产的“圣牛”牌青花瓷大米、彩云间籼米、活力状元米、秋思小町香米等市场在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市场销售很好,前景可观,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名牌农产品”光荣称号。
宜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志平在致辞中说,宜春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900万亩,粮食总产量75亿斤左右,商品粮35亿斤左右,国有粮食企业年收购量约25亿斤,占江西全省的四分之一,纯调出量占全省的40%。但总的来看,农业生产效率低、粮食经营效益仍然不理想。为此,市委政府专门成立了粮食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决心进行超前规划、引导规模经营、促进产销协作。希望全国各地热衷粮食事业的有志之士多来宜春洽谈合作,获取双赢。
洽谈会上,福州市粮食局副局长陈春恩说:“宜春的特色大米在沿海销区很有优势。尤其是有机稻米、绿色大米、富硒大米定位于高端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广州市粮食集团副总经理范明说:“市场交易时一般粮食的差异性很小,粮食经营属于微利。要进行体现出差异化经营,特色品种、品牌概念非常重要。”范明建议粮食产区和销区间的产销协作活动要长期化,要实现共赢。
来自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省相关粮食加工企业、收储企业、储运公司、期货机构、交易市场、粮食主管部门的代表共160多人参加了洽谈会。至中华粮网记者发稿时止,本届洽谈会已经当场促成22家单位成功签约,优质稻标的76万吨,成交金额为21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