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农业动态 >> 浏览文章
粮食“八连增”得之不易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1年10月04日    关注度:     【字体:

点击浏览下一页

 

在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一台割晒机械在进行水稻割晒。
新华社资料照片

  农业生产又传捷报。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日前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单产和总产将再创历史新高。

  农谚说,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这些日子,从大江南北到塞外沃土的广袤田埂上,瓜果满园、稻香飘溢、丰收在望,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粮食“八连增”,着实得之不易。这一成绩是在粮食“七连增”的高起点上取得的,克服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经受了物价上涨、管理通胀预期任务加重的重重压力。尤其是在国际粮价上涨、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减产的背景下,我国这幅“十二五”开局之年交出的丰收画卷更显亮丽。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政策支持、科技增粮、抗灾有效、高产带动,同时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陈晓华说。

  惠农政策促丰收

  “除了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国家补贴,省里还增加了‘玉米螟防治’等补贴,扣除这些补贴,现在每亩种植成本也就百八十元。政府一收购我肯定干赚不赔,这样的买卖谁不愿干?”秋收时节,站在长势喜人的玉米地里,辽宁省昌图县什家村村民宋玉生给记者算了笔账:“今年国家政策好,对农业补贴多,只要肯卖力,庄稼没有长不好的。”

  今年年初以来,面对稳产增产难度加大的复杂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在粮食生产的关键节点,国务院密集召开会议,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

  从年初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加强水利建设,到贯穿全年的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今年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出台频率之密、针对性之强、含金量之高远远超过了往年。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了9884.5亿元,对农民的“四补贴”更是增加到了1406亿元,比去年增长180亿元。在北方冬麦区遭遇严重旱情时,中央财政在已有政策基础上,又特别安排了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对抗旱浇水、弱苗施肥给予补助。国家还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让农民真正种田托底。同时,中央财政拿出了924亿元,帮助粮食主产区消化粮食政策性挂账;对于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也从去年的180亿元,增加到了220亿元。

  科技创新保增产

  “能有这样的好收成,多亏了乡上的技术员。”年近五旬的江西南昌农民李钱水望着自家连片的稻田感慨地对记者说,自己原来不相信那些戴眼镜的农技人员,可事实却证明这些年轻人种庄稼也是一把“好手”。

  近年来,老李家稻田产量年年攀升。更令他高兴的是,因为种的是优质稻,卖价也好。“以前种水稻,用的是老辈传下的办法,种了多少年产量都一样。”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老李把育秧从水育改成了旱育,用塑料秧盘进行薄膜育秧,烂秧基本没有,每亩早稻常规稻的用种量从7.5公斤下降到4公斤。“原来下肥,耕田时一股脑儿全下到田里,如今也开始给稻田‘少吃多餐’。”

  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农业科技支撑和服务推广体系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今年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农业部门在秋冬种、春管抗旱、春播、夏种等重要农时,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制订实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方案,在全国开展稳粮增粮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全国上万名专家和几十万名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加强分类指导,推动落实高产技术措施,大棚育秧、深松整地、播后镇压、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等抗灾增产关键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防控措施得到大力推广,有力促进了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

  富民水流入田头

  “今年大旱没犯愁!”河南省新乡市葛庄村村民娄清波高兴地说:“渠道把水库水引到了家家田头,让咱这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了样。”

  得益于年初竣工的小农田重点县建设项目,一条条水渠把清水引到了田头,“要不是农渠送来的‘救命水’,我的6亩小麦非得旱死。”5年前的那场大旱,让娄老汉手足无措,一亩小麦才打了300来斤。

  粮食生产受水影响最大,“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的农谚道出了水利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去冬今春,粮食主产区接连大旱,在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长江中游一些省份又旱涝急转。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为粮食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像一股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水利建设的热潮。

  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引导市、县财政增加投入,尤其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相关政策,加快建设步伐,继续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农村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资金补助、民主议事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参与直接受益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本报记者 何 平 李 慧)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时评:明天,谁来种粮?
下一篇文章:全国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良好态势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