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农业动态 >> 浏览文章
媒体称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 老年人成种田主力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1年10月04日    关注度:     【字体:

  日前,秋粮丰收的喜讯传来,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超过1.1万亿斤,实现连续8年增产。然而,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在许多地方,老年人成了种地的主力军,老龄化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隐忧。年轻人都不愿种粮了,也不会种粮了,这不禁让人担忧,明天的粮食谁来种?

  进城还是务农?这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经历了两次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

  1949年至1958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新中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各大中心城市经历了第一次扩容,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了起来。当城市的承载能力超负荷后,城市的管理者冻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1958年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二元结构正式确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渠道被阻断。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是不可逆转的。1984年以后,以改革开放为号召的现代化进程中,先是东南沿海,以后又波及各大中城市,加工产业、轻工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户籍及票证制度的松弛是不可避免的了。粮票等各种票证的废除让农村青壮年向城市流动成为可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加入了进城的行列。

  现在有许多“二代农民工”,他们很小就随进城打工的父辈生活,现在已经和所在的城市水乳交融了,他们熟悉城市胜过农村,土地对他们来讲已经很陌生。他们工作在城市,居住在城市,消费在城市,也艰难地在城市的学校里学习;但一纸户口,让水还是水,乳还是乳。

  在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我们迎来了连续八年粮食大丰收。然而,连年的丰收是否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最根本、最基础的战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实现自给自足意义重大。近几年,我国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随着种粮成本的增加,物价的上涨,让农民种粮收益打了折扣。

  与种粮收益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主要现金来源。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据悉,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

  农村里那些匆匆远行的背影,谁也阻挡不住。虽然“京城米贵,居大不易”,但城市对农村人口,特别是“二代农民工”的吸引力是坚不可摧的。土地对农民工来说,只是相当于他们的一份社保,一旦遇到不测风云,可以暂时躲避一下。2008年当国际金融风暴来袭时,许多农民工返乡暂避。

  只有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保水平,在廉租房、医保以及子女就学等问题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让农村承包土地摆脱“社保”的尴尬角色,让土地流转更加顺畅,才能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专业化、集约化。

  发展现代化农业,让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来种粮,让专业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农业生产只有摆脱自然经济的桎梏,成为高效低耗的“新兴”产业,国家的惠农政策才会产生放大效应。我们既可以保证进城农民在土地之外获得更实惠可靠的社会保障,又可以塑造出一个高效安全的粮食生产新模式,让种粮农民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有成就感和归属感。(新闻观察员 郭丽君)(光明日报)

  (编辑:黄晓芸)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云南水稻品种亩产近千公斤超袁隆平杂交稻
下一篇文章:时评:明天,谁来种粮?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