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扶持龙头 保住国际竞争力的“种子”
一位国内大型种业集团负责人认为,《种子管理办法》的出台是为了提高行业集中度,改善过度的、无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然而相当一部分被淘汰的种子企业不具备收购价值或者兼并重组的难度较大,预计行业集中度达到理想状态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据悉,“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对种业领域提出的要求是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着力提升种业竞争力。现阶段,国家更迫切希望一些大型种子经营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并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目标靠拢。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家也连续出台了许多向大型种业集团倾斜的扶持政策。今年4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推进意见》),首次明确了种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的地位,并确定了今后种业发展的九项重点任务: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和加强农作物种业国际合作交流。
今年5月,国家开发银行印发了《国家开发银行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良种生产基地建设、种子收储体系建设、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四大领域的融资需求。同时,国开行对下属各分行(代表处)等单位提出要求,要加强与骨干企业(经中国种子协会认定的“2010年中国种业骨干企业”)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和融资需求,构建合理融资模式、创新信贷支持模式。
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种业50强企业均列入了国开行支持的名单,融资、信贷支持力度非常大。具体包括支持种业企业、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支持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特别是支持大型骨干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支持种子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种业骨干企业实施的大型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建设项目;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自有育种基地;采取产业链融资的方式,支持大型种业集团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仓储、运输等设备购置;创新担保方式,协助企业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各级补贴和税费减免等政策,打造一批发展潜力大的农作物种业集团。在业内看来,这些扶持政策是最直接的种业利好政策。
另一位种业人士表示,今年《推进意见》首次明确了种子企业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多项政策均为具有研发优势的种业企业设计。近年来国家大型科研项目也对大型种业企业频频抛出橄榄枝且项目资金到位比较及时。
3 政策激发 良种将更显强势
9月19日下午,湖南省农科院宣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尽管与以袁隆平命名的隆平高科暂时扯不上关系,市场依然出现了躁动,充分说明市场越来越重视种子的品牌影响力。强势品种在市场上的表现,实质是种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例如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先玉335”,仅此单一品种就为登海种业和敦煌种业提供了坚实的业绩支撑。
玉米和水稻种子是国内商业化率最高的两大种类,所有大型种业公司都以玉米、水稻品种的培育推广为重点。合肥种子经销商黄先生告诉记者,市场份额较大的种子一般比其他种子贵了40%-50%,尤其是强势玉米种子的毛利率超过60%。种子成本一般不到种植总成本10%,已经习惯种植的粮农对种子逐年提价的接受度较高。
而农业部9月20日公布的《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规划》)提出,要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不仅要努力增加总量还要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目前国内籼稻产量过剩,而粳稻紧缺面积达到1.5亿亩,总产量达到7800万吨以上。《规划》指出水稻要在扩大双季稻、稳定南方籼稻生产的同时,支持东北“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扩大粳稻生产。
具体应对方法为加快新品种选育,加强农业基础性研究和科技储备,尤其要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整合种业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加快选育一批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规划》同时强调要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鼓励大型种业集团开展商业化育种。农林牧渔业研究员认为粮食自给的具体要求以及商业化育种机制将激励更多强势品种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