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它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一方面接受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一方面也承载着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蓬勃之势,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之路,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本报记者深入具有较强发展特色的县域,近距离观察其发展之路,从本期起本版将连续推出《县域经济·观察》系列报道。
2005年成立的衡南县云集工业园,眼下已经开始为用地和用工而感到压力。这是园区管委会主任周为民,之前不曾料到的“幸福的烦恼”。
6年之前,即便是对衡南经济发展最为乐观之人,或许也不曾想到这个新兴工业园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周为民清楚地记得,自己走马上任之时,尚无一家企业进驻园区,管委会的四周,只有一片荒山。
如今,云集工业园已引进项目150余家。其中,包括了6家上市公司,年产值最大的超过10亿元。
衡南县云集工业园迅猛发展的背后,积聚着这个农业大县加速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多年宿愿。
大县的尴尬——
虽是农业大县,却是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位于湘南地区的湖南省衡南县,有着一个农业大县的诸多“标签”——全县过百万人口中,大约有8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常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亿公斤左右,是全国商品粮、生猪生产百强县……
然而,同我国其他农业大县一样,工业弱县和财政穷县的“帽子”,同样一度尴尬地伴随着衡南——三大产业的比重在3年前还是按照“一、二、三”顺序排列;2005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77家,规模工业从产值25.3亿元,财政收入不过2.35亿元……
查看衡南县历年来的县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结构不优”,“农业基础薄弱”,“工业主导地位不突出”的表述时常可见。这不仅是衡南县决策层对衡南经济的把脉,也是衡南加速发展、补齐县域经济“短板”必须求解的客观难题。
不过,立足这样的经济基础,衡南县仍在2007年首次跻身全省经济20强县,且排名逐年往前靠。谈及衡南经济“换挡加速”的秘诀,县委书记周千山的话很朴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立足自身实际,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个一个破解”。
加速的动力——
盘活工业存量,提升农业竞争力
一家年产值过4亿元,年产水泥20万吨的大型水泥企业,从决定进驻衡南到正式投产,不过1年零10天。湖南车江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平,至今还为这样的速度,而颇感惊喜。
这家原本坐落于衡阳市区的水泥企业,因扩容受限,3年前开始谋划搬迁。为了选址,洪平曾考察过衡阳市多个县市区,多方比较后,最终定在了衡南县车江镇。
“衡南县领导的热情,政府办事的效率,以及当地的投资环境,让我下了最后的决心。”洪平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湖南车江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纳税740万,预计今年可达1500万元。
走在衡南县,类似这般高效的招商故事,常能听到。衡南的干部说,在当前产业转移的大潮中,衡南毗邻广东,具有区位优势,机遇难得。但衡南招商引资并不盲目,污染项目坚决不要。
“要从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迈进,做大做强工业,是一项根本性的举措。与此同时,盘活农业潜力、挖掘农业特色也不可或缺。衡南县虽然是传统农业大县,但农业特色一直不太鲜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太少。未来必须想办法做出衡南农业特色,提升县农业竞争力”。周千山说。
衡南物产丰富,盛产柑桔、红枣、冰糖橙、茶油、烟叶等特色产品。衡南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让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衡南将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思路的变换——
粮食生产不放松,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赢
2008年,衡南县全年GDP突破百亿元大关,而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工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农业,成为主导产业。
“农业比重虽然退居次席,基础地位却动摇不得,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周千山说。
不过,在种粮比较效益依然较低的情况下,如何在确保粮食产量与农民较快增收之间找到一条双赢之路?
旱情依然不减,衡南县冠市镇梅盐村的种粮大户罗雨初,这些天有些着急了。8月26日,他找到了位于冠市镇的东冠农技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商谈,给自己承包的100多亩稻田改种荞麦。
时间虽然紧,但有合作社全程机械化服务,罗雨初倒不十分担心,“只要抓紧时间改种,弥补一部分旱情带来的损失,还是做得到的。”
2008年成立的衡南县东冠农技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由农民以资金、农机入股自发组织而成,既可为周边农户提供翻耕、收割等专项机械服务,又可为农民提供从机耕到收割的全程“保姆”服务,深受当地农民欢迎。仅去年,合作社的纯利润就有113万。
合作社理事长朱丙生算了一笔账:同样是翻耕一亩土地,农民自己投工投劳,成本大概要120元一亩,交给合作社,则只要80元,“不仅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还解放了劳动力。”如今,像东冠一样的农技农机合作社,在衡南县已达22家。
在七山两水一分田的衡南县,换个思路看农业,天地同样宽阔。
8月,正是烟农忙碌的时节。在宝盖镇的一家烟草收购站,宝盖镇黄田村的村民们结伴前来送烟。村支书唐庚福告诉记者,虽然今年受了旱,但每亩还是有1800元到2500元左右的利润。
起跳的支点——
多年有县无城,新县城建设发挥集聚效应
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县城,曾是衡南县几代人的梦想。
1952年之前,衡南县与衡阳市的另一大县——衡阳县同属一县,其办公地址就设在现衡阳市石鼓区。1952年两县分立,衡阳县将县城迁至他处,而衡南县县址则原地不动,此后的数十年,“寄人篱下”的尴尬一直伴随着衡南县。
衡南县政府的一位领导曾经这样表达过自己的无奈,“现在都在谈加快推进城镇化,但如果一个县连自己的县城都没有,推进城镇化又从何谈起呢?”
尴尬的不仅如此,由于没有自己的县城,衡南县人生活消费都在市区,各种税收自然都交给了市区,衡南县基本没有自己的县城经济。
2003年12月25日,衡南县县址搬迁正式启动。7年多来,50亿多元的资金通过市场运作,投入到衡南县云集镇近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无到有,从人气冷淡,到6.3万人常住,如今的云集镇,已经呈现蓬勃朝气。
衡南人都说,新县城的建设,就是全县最大的项目、最好的项目。据统计,全县近年来的税收,直接来源于县城的,就达7000多万。
65岁的云集镇村民唐松一辈子种地,因为新县城建设,全家原有6亩耕地被全部征用。不过,如今跟老人聊天,他却满是乐观与开心,很少提及失地后会有哪些担忧。
唐松说,县里给他补偿了一间商业门面,不仅如此,自去年开始,每月200元的养老金,定期打在了他的户头上。
财政收入的连年增长,让衡南县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开始有底气,农民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困扰着农村群众。可如今在衡南,这一现象有了很大改观,原因就是县财政加大了保障力度,启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
8月24日,带孙子到泉溪镇卫生院就诊的高冲村村民段传幼,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实惠。她说,“以前治疗感冒一次输液就要花费七八十元,这次我这小孙子3天的医药费只有百把块钱。”
周千山说,省市医改会议部署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来,衡南县加大财政保障力度,配套投入经费1181万元。此外,县财政还解决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专项工作经费45万元。
据泉溪卫生院护士介绍,以前每天输液患者为二三十人,如今每天都有五六十人。农民群众再也不用“小病忍、大病扛”了。
转型的困惑——
集聚优质发展资源依然任重道远
在近几年湖南交通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衡南受益不小。
已经获批、进入征地拆迁阶段的衡阳南岳机场,就位于衡南境内,机场一旦建成,将辐射湘中南地区。
同样位于衡南境内的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已于去年底动工。建设工程包含两大千吨级码头,这意味着千吨级船舶可经湘江入洞庭,通江达海。
加上原有公路和铁路网,衡南的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不过,衡南人也坦承,即便以当前条件来吸引更为优质的发展资源和发展要素,仍显力量单薄。
“从衡南目前的工业现状来看,龙头骨干企业依然不多,中小企业资金和人才实力有限,创新能力依然不足。”衡南县经济发展局局长胡家舜说。
“每月工作26天,月综合工资1781元,招工热线……”走在云集工业园,这样的招工广告不时可见。“没想到,我们工资待遇跟广东地区相比基本一样,在内地办厂居然会缺工人。”位于云集工业园的真星高科公司,是一家出口型服装企业。公司生产的户外运动服装供不应求,却苦于招工不足,“因为招不到合适工人,企业都不敢多接订单。”公司老总刘国彬无奈地说。
记者了解,因招工难而开工不足的企业,在衡南并非真星高科一家。即便衡南县劳动部门每月集中缺工企业在乡镇举行专场招聘会,招工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融资、用地指标、公共服务、硬软件设施等条件,都是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瓶颈,而这些条件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善。要真正做到富民强县,依然任重而道远。”周千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