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记者走进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巴中市科技特派员创业园”,只见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里,各色蔬菜长势喜人。
平昌县创新科技特派员创业模式,探索出“一主双股”(业主+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农民土地参股)模式,实现了业主有赚头、科技特派员有干头、农户有甜头的“三赢”效果,受到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肯定,《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七频道《聚焦三农》栏目纷纷予以关注。
“一主双股”实现三赢
“巴中市科技特派员创业园是原平昌县阳升种植专业合作社衍生的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园区。”创业园理事长欧阳生告诉记者。
欧阳生长期在乡镇农技站工作,对当地农民缺少增收致富项目有较深的体会。2006年,欧阳生自费到周边及邻近大中城市考察蔬菜产业的发展情况,看到了发展蔬菜的光明前景。回到平昌后,欧阳生吸收双城村及邻近村社30多户农民,成立了平昌县阳升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利用社员缴纳的股金、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和农户土地参股的模式进行示范性种植蔬菜,当年即见成效。
2009年,合作社衍生的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园区,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依托,再吸引3名技术人员和1名大学生“村官”技术入股,建立起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350亩。到2010年底,园区已发展350户农户土地参股,带动周边4个乡镇10村2560户农户种植商品蔬菜3000亩,户平增收5800元,使蔬菜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2010年,园区蔬菜种植及其加工实现产值817万元,利润152万元,其中业主年实现分红64.4万元;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年分红30.4万元,人均7.6万元;农民土地参股分红42万元,实现了业主有赚头、科技特派员有干头、农户有甜头的“三赢”目标。
突出科技增产增效
“科技特派员创业园最大的特色在突出科技上,通过采用的新技术,引领当地农民提升科技素养,实现科技增效。”技术参股的大学生“村官”向国平说。
为突出科技示范,创业园自筹资金260万元,争取政府配套资金150万元,在平昌县双城村建起永久性蔬菜大棚526个,建起智能温室育苗大棚2个,建起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大棚1个,并增加了保温、降温、遮阳网、节水灌溉等高产栽培系列配套设施,所生产的蔬菜春季提早1个月,秋季延后1个半月上市。
“采用新技术,既丰富了市场的蔬菜种类,又提高了园区的经营效益。”欧阳生介绍说。
创业园在采用新技术的同时,还引进推广优良的蔬菜品种,作为实施科技增效的重要措施,他们先后从武汉、山东、海南和省农科院引进推广抗逆性强、口感好、产量高的蔬菜优良品种55个,每亩平均产值达到7500元,比栽种其他作物产值高2倍以上。
帮扶农户共同致富
目前,科技特派员创业园按照“五统一”(统一栽培品种、统一育苗供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商标销售)的标准与农户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全面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除了农民种植蔬菜的后顾之忧。
创业园理事会成员制定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在关键季节和关键环节,科技特派员亲自到田间地头作示范,手把手地指导农户按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目前,创业园已统一注册了“欧菜园”商标,获得了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生产的蔬菜远销成都、重庆、汉中、达州、广元、巴中等地。
“不是科技特派员创业园的帮扶带动,我家哪里能致富哟!”双城村一社邓大英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侍弄长势茂盛的蔬菜,喜滋滋地告诉记者。2008年7月,科技特派员动员她家通过土地参股的方式加入了园区并在园区打工,她利用在园区打工挣到的收入和学到的技术,自筹资金建设了3个蔬菜大棚。科技特派员又无偿地为她家提供技术指导、种苗和销路,现在邓大英一家年收入突破了4万余元。
在双城、辉煌等村,与邓大英家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科技特派员们充分依靠园区效益引导、科技示范服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让利给种植户,通过家家户户的参与,促进规模发展,力争实现共同致富。